14.4.8 甲子日虚拟移动
开禧历大背景下:“本题问气朔甲子相距日数,系开禧历推到”,确切值是“淳祐丙午十一月丙辰朔初五日庚申冬至,初九日甲子”,这才有9163。不管秦九韶误称纪周数为“历过年数”,毕竟有一点是清楚的,“开禧历推到”的不满数只有一个:9163。
历法规定,冬至必须在十一月中,十一月初一当然是朔。气朔间隔最长的是整个十一月;间隔最短的,冬至在初一。因此“气朔之间”甲子日肯定在十一月。后半句否定性描述的“非十一月前后者”,还是在十一月。因此“及”字前后两句,讲的是同一个意思:甲子日在十一月中。
现实世界中的日名干支周期,始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另一说是自公元前776年10月辛卯日起),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历经2600多年。可见,所有的甲子日,只有逐纪法60日而移动。
偏偏术文结束段中,“或甲子日在气朔之间及非十一月前后者,其总数必满母,赘去之,所得历过年数,尾位虽伦,首位必异”,脱离编历实践,更与天象观察无关。
限定两个范围内的甲子日,关注“总数必满母,赘去之”这种满去运算的不满数,而且必须是在同一组岁周、朔策、纪法下,多个不满数。
更有甚者,这种比较不是数值比较,而是把数按位分段,进行位值的比较。不是大小的比较,而是异同的比较。伦,同类,同等,如不伦不类,英勇绝伦。“尾位虽伦,首位必异”说的是若干组数,前面几位不同,后面几位相同。
具体制一张表,当然要假定冬至日。我们姑且定在二十七日。因为如果需要研究的冬至十一月一十日就在这张表中,截取初一到一十这一段就可以了。
现在虚拟甲子日从初一开始,逐日后移到冬至。导致前段逐日增、后段逐日减。后移一日,前段朔不及就加一日,后段气不及则减一日。形成固定的所求率实差:朔不及加上一日,朔总就增加一个朔正用值549336000;气不及即冬至甲子相距日数,减去一日,气总减少一个气正用值983728800。
两者综合结果是983728800-549336000=434392800,所求率实相差434392800,所求率实差值固定。进一步,形成固定的历过年数差。所求率实差,满去衍母2087476800,所得余数差也是434392800;余数差除以纪元法225600所得1925.5,就是纪周数,秦九韶误称“历过年数”。
可以折算成固定的差值2300:前面分析过,秦九韶考虑到多个甲子日(其间间隔并不是60日的倍数),会产生多组后续数据。下表(表14.8)中,逐日的历过年数变化中,也呈现一个规律。
表14.8 甲子后移情况
衍母2087476800除以纪元法225600,则是9253。由于1925.5×6-9253=2300(不足减的,加上9253再减),导致表中数据,甲子日每移动六日,相差2300。
现在看差值2300的特征。这个2300分成两段:十位以下是两个0,导致相应结果数值上“尾位”相同;百位以上是23,导致相应结果数值上“首位”相异。
这样造成尾位虽伦,首位必异的现象(表14.9):
表14.9 甲子后移情况全景
我们只分析整年数的数据:表中有五组数据,以字母A到E加以标记。同一组的数据,十位数以下相同,百位数以上相异。例如,标B的一组数据有7739,5439,3139和839四个,十位数以下全是39,相同,百位数以上相异。
不得不提到,总数8329603200的大前提只是开禧历中相关的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