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 人造行星数例

16.2.4 人造行星数例

1962年华罗庚以人造行星、地球绕太阳运行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怎样估算人造行星发射后再次接近地球的时间[8]。为与天度圈有别,我们用括号加注基准圈,简述如下。

假定地球绕太阳一圈(基准圈1年,太阳视运动为1年)360天(基准圈的划分),人造行星绕太阳一圈450天。因450和360的最小公倍数是1800或450 360,5年后,人造行星走4圈,再次接近地球。

地球绕太阳一圈,重新划分成天(基准圈的划分)。人造行星仍然是绕一圈450天。

顺便说说,因为基准圈的划分不同,所说的两个450天,时长不等。

我们意识到,渐近分数接近程度越高,分子、分母数值越大。反过来,降低分子、分母数值的位数,就有可能取得简化的渐近分数。

华罗庚的人造行星数例,帮助我们认识天度圈、日行一度、历数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正是天度圈圈数之比蕴含的巨大潜力,刺激出密近简化算法,更进一步刺激出大衍术求解满去式,算出上元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