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6 西方的观察
2025年09月26日
16.5.6 西方的观察
以哥白尼的方法为例,我们知道西方天文观察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尼古拉·哥白尼[18](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号手,现代天文学的创始人。
1506年哥白尼在弗罗恩堡大教堂担任教士。哥白尼特意把教堂围墙上的箭楼作宿舍兼工作室,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台,用自制的简陋仪器,开始了长达30年的天体观测。正是在这里,他写下了震惊世界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其中选用的27个观测事例,就有25个是他在这个箭楼上观测记录的。
《天体运行论》共有6卷。在第五卷第一章中探讨“行星的运行和平均行度”时,对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即相对于地球的会合运动周期)和恒星周期的关系,作了精彩的描述和分析。实际上提出了计算行星两种周期的依据。根据哥白尼提出的日心体系理论,还可以推导出行星会合周期与恒星周期的关系式。
哥白尼大胆地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太阳,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人们每天看到的太阳由东向西运行,是因为地球每昼夜自转一周的缘故,而不是太阳在移动。”“火星、木星等行星在天空中有时顺行,有时逆行,是因为它们各依自己的轨道绕太阳转动,而不是因为他们行踪诡秘。”
可见,哥白尼依靠把圆周划分成360度,测视角差,取得数据。这种观察方法,与中国古代方法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