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 历数之源
远古的人们,采集渔猎,探索植物生长过程及动物活动,认识到气候变化与月亮圆缺。他们以农牧为主,为了掌握农时,必须对天象作尽可能精细的观察。
古人以太阳一日的视角差为一度,观察天体运行,积累数据,形成历数。
班固《汉书·律历志》三统历以历数开宗明义。司马迁《史记·历书》也有类似论述。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因以天时。……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
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官,众功皆美。”其后以授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至周武王访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
《书》即《虞书》,记载唐尧、虞舜、夏禹事迹,是公元前10世纪《尚书》的组成部分。
尧、舜、禹视历数为立国之本,代代相传。周武王灭商建周,访殷代遗贤,箕子呈上“五纪明历法”的“大法九章”。三国曹魏时孟康说,“五纪”指岁月日星辰。唐颜师古说,“大法九章”是《洪范》九畴,九畴中“三曰农用八政,四曰协用五纪”。
历数一词为唐孔颖达《左传》桓公十七年《疏》所明确:“晦朔弦望交会有期,日月五星行道有度。历而数之,故曰历数也。”
日行一度,以东汉《续汉书·律历志下》描述最详:“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历数”。后继王朝用“历数”宣传,作为夺取政权的依据。
欧洲历法的背景与此不同。
有鉴于此,李约瑟[3]描述道:“在这个农业国家(指中国)里,历法是由皇帝颁布的,并由效忠于他的臣民加以奉行,这是从最早的时期开始就已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一条继续的线索。”“希腊的天文学家是隐士、哲人和热爱真理的人[这是托勒密(Ptelemy)谈到伊巴谷(Hipharchus)时所说的话],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中国的天文学家则不然,他们和至尊的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政府官员之一,是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