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 构思探索

16.7.4 构思探索

探索刘歆引入上元积年的具体原因和构思细节,困难重重。

1928年日本学者新城新藏[24]开垦草莽,以31个元试算,以线性四元不定方程进行推测。

1980年李文林、袁向东[25]推测,推算三统上元之关键,是汉历太初元年……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刘歆编造“岁星超辰”,三统历“岁术”以岁星一百四十四年而超一次,即一百四十四年行一百四十五次。可把岁在星纪婺女六度,理解成处于30度星纪的,r在135与139之间。

如果以p,q为不定整数,q为岁星运行圈数,有线性不定方程:

相当于以x为未知数的线性同余式:

仅当余数r取整数135,即有时,有最小正整数解x=31。由此可算出上元积年数4617×31=143127。

前辈们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鞭策着我们一步步前进。

现在我们要解答,这个135是怎样取得的?

探索可分5步,每一步都有史料上的依据。

1 落下闳的密近简化

我们赞成吕子方对落下闳日法81来源的推测,只是把连分数之说换成等价的密近简化。落下闳以古六历作源,用密近简化法试算出太初历的

序列值计算表如下(表16.6):

表16.6 940和499序列值计算表

汉代对音律的认识,主要是三分损益律。太初历历法数值基本都与3有关。

如《汉书》所载:“闳运算转历,其法以律起历”,落下闳选用3的倍数81。

整数对现象各值体现的内在数理关系,使得人们可以根据某一个特征,作为关联另一个特征的标志,导出所需结论。

分子、分母各为三位的499与940,比值为0.530851。分子、分母各为两位的43与81,比值为0.530864。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两者相差0.000013。如果要作为日法,构建起历法整数论,81更适宜于历法的编制。

围绕太初历日法81,我们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史料。但判断落下闳知晓密近简化术,应该是有把握的。

2 等数用于关联

刘歆熟知落下闳把940,499密近简化为81,43的计算过程。

同时代的《九章算术》描述过更相减损术,引出关键概念等数。

当然,以更相减损作术名的,只是求等数术减法形式。现存史料上未曾见到单独的求等数除法形式。但删除1208年原筹算图左列,右列上下,就是传统数学的求等数除法形式。

我们认为,刘歆沿用前人的求等数除法形式,落下闳就曾用来进行密近简化。

在940和499序列值计算表(表16.7)中,算到除法12=11×1+1(r7)(自然余数)。再算下一步,是11=1×10+1(r8)(调节余数)。筹算板上下,1(r8)=1(r7),合称等数。

刘歆的突出贡献,是引入两个余数1组成的等数1作为标志,用来关联81与43。

表16.7 940和499序列值计算表扩展

3 满去式的解

太初元值4167岁的31倍,即太初上元值143127,衔接起太初历与三统历。

汉历太初元年,距上元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岁在星纪婺女六度,故《汉志》曰:岁名困敦,正月岁星出婺女。

从上元起,31个元,即143127岁,按岁术可有“岁在星纪婺女六度”,恰与《汉志》“正月岁星出婺女”相符。此举对三统历体现天人感应权威意义极大。“故《汉志》曰”的“故”字,显露着2000多年前刘歆的得意之情。

刘歆可能是在大量计算时,偶遇31这个值,启发思想升华,反转条件与结论。谋求用数值解法,利用元4617岁和“婺女六度”,反推算出值31。

进而探索元数数值计算。这相当于考虑现今所说的线性同余式问题:

岁星超辰运行,从上元起历经多少个元4617岁,到太初元年岁首处于“星纪婺女六度”

我们赞成李文林、袁向东推测中的,即669465p=1728q+135,或669465x≡135(mod 1728)。我们只是想换成等价的满去式:多少个669465,满去1728,不满135?

4 筹算模仿

模仿开禧历大衍术筹算图,计算669465与1728,见表16.8。我们看到:相等的27合为等数,标志左上19为乘率。

顶行表示辗转相除关系,第二行突出当前筹算操作目标,底下一行标筹算图序号。

表16.8 模仿1208年筹算图计算669465与1728

图9除法81=27×2(q6)+27(r6),由商数损一调节,商(q6)取2不取3,产生余数27(r6)。图10上下27各标一个等字。到图11,两个相等的27才合为等数,标志左上19为乘率。

这里,自然余数27(r5)除法序数5为奇,单独的等数自然值27(r5),本来就是取自然余数分支序列值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为了追求等数,画蛇添足,必凑等数调节值(r6)27,必闯调节余数分支,必误求图11左下(Q6)45(调节余数分支序列值),并冲击右列上下轮流作被除数的规律,从而陷入陷阱。

然而,传统历法的求乘率术,以等数检测乘率,直观简单。适用于奇序、偶序一切整数对,都能求出乘率,足以支撑中华文明千年传统历法的辉煌[26]

5 最小正整数解

整数对669465与1728入大衍术,与约简的整数对24795与64入大衍术,乘率都是19。这是涉及整数对现象的既约分数问题。

求解多少个669465,满去1728,不满135,可用开禧历求入元岁之术理,原文如下:

又以日法乘前历所测冬至气刻分,收弃末位为偶数,得斗分,与日法用大衍术入之,求等数、因率、蔀率,以纪乘等数为约率,置所求气定骨,如约率而一,得数,以乘因率,满蔀率去之,不满,以纪法乘之,为入元岁。

模仿算图中算出等数27、因(乘)率19。开禧历的纪(纪法)源于干支周期60。此处纪(纪法)为1,约率等于等数27。约135得5,约1728得64。

核算:669465×31=20753415,20753415-135=20753280,20753280=1728×20753145。

31是最小正整数解,正是从太初元跨越到三统上元积年的核心,说明刘歆对满去式的最小正整数解概念是有所了解的。

大量试算中的偶然发现,碰撞到数理的内在逻辑擦出的火花,引导刘歆求解线性满去式,成为上元积年计算第一人。闯入这个数学领域的刘歆,不会透彻了解其间数理,并未明确意识19为乘率。从乘率19到最小正整数解31还需要关键一步。以乘率19乘5得95。95已是669465x≡135(mod 1728)的解。以95满去64所得的31则是最小正整数解。

然而,所面临正反核算问题,以特定数值关系探索,还是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