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3 奇偶的背景

14.12.3 奇偶的背景

我们考查一下,秦九韶借助的奇偶二字的背景。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烧甲骨出现的“兆”(细小的纵横裂纹),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甲包括龟的腹甲与背甲,骨多为牛的肩胛骨与肋骨。

甲骨文初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距今约3000多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经过鉴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董作宾领导,第一次有计划地对甲骨文进行考古,共有6人参加,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15次。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24900多片。

商务印书馆出版董作宾的《殷墟文字乙编》有一图,一块龟甲上刻烙着四组数字。这些数字分成奇数和偶数,由小到大排列:从左边数起,第一、三两列为奇数组,第二、四两列为偶数组。

一般认为,《周易》古经是商周(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255年)之际卜辞的汇编,《系辞传》中介绍的筮法很可能就是由商代筮法演变来的。从这个角度看,这块龟甲大概是商代卜师的筮占工具,上面烙刻的正是两组天地数。

这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古代对数进行分类的最早记录。

奇偶如同阴阳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阴阳五行的教义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并且深入到当时科技的每一个领域。《周易·系辞传》有五个天数、五个地数。《周易·系辞传上》介绍筮法,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又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东汉(公元25年到220年)著名的学者郑玄(公元127年到200年)注称,五个天数是奇数1,3,5,7,9,视为正数,五个地数是偶数2,4,6,8,10,视为负数。这就意味着奇数是正数,偶数是负数。

这种对应的说法对中国古代的数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是把以天与地或阴与阳为代表的事物对立属性,归为数的奇偶,从而借助数字来建构成对立统一的天人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