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 计算过程

13.10.2 计算过程

秦九韶从入闰与闰骨之差讲起,引出改进的新术。

次置岁日,以日法通之,并以斗定分,为岁率,以十二月乘朔率,减岁率,余为岁闰,以岁闰乘入元岁,满朔率去之,不满为入闰,与闰骨相减之,得差[或适足,便以入元岁为积年,后术竝不用;或差在刻分法半数以下者,亦以入元岁为积年],必在刻分法半数以上。却以闰泛骨并朔率,得数内减入闰,余与朔率求闰缩[在朔率以下,便为闰缩;以上,用朔率减之,亦得]。以纪法乘日法为纪率,以等数约之,为气元率,以气元乘岁闰,满朔率去之,不满为元闰。虚置一亿,减入元岁,余为实,元率除之,得乘限。乃以元闰与朔率用大衍入之,求得等数、因子、蔀数。以等数约闰缩,得数,以因子乘之,满蔀数去之,不满,在乘限以下,以乘元率,为朔积年。并入元岁,为演纪积年。又加成历年。

从近期编历岁岁首冬至、斗定分出发,计算岁率、岁闰,引出入闰的概念。

“次置岁日,以日法通之,并以斗定分,为岁率”:日法16900×365+4108=岁率6172608。

“以十二月乘朔率,减岁率,余为岁闰”:朔率499067×12-6172608=岁闰183804。

“以岁闰乘入元岁,满朔率去之,不满为入闰”:岁闰183804×9180÷499067,余入闰474260。

再比较入闰474260与闰骨163771。

开禧历数据环境下,入闰是大于闰骨的。其他情况下,“入闰,与闰骨相减之,得差[或适足,便以入元岁为积年,后术并不用;或差在刻分法半数以下者,亦以入元岁为积年],必在刻分法半数以上。”安排在后面的13.11.3“入元岁便为积年”中,进行专题讨论。

入闰474260与闰骨163771相减,加上一个朔率,闰泛骨163771+499067-474260=188578,取名闰缩。为保证闰缩大于零,采用“并朔率”:“却以闰泛骨并朔率,得数内减入闰,余与朔率求闰缩[在朔率以下,便为闰缩;以上,用朔率减之,亦得]。”

接着,渐次计算气元、元闰,以便元闰377873与朔率499067,入大衍法。

求气元19500岁:“以纪法乘日法为纪率,以等数约之,为气元率。”

岁闰183804×16900÷499067,余数为元闰377873:“以气元乘岁闰,满朔率去之,不满为元闰。”

最后,“乃以元闰与朔率用大衍入之,求得等数、因子、蔀数。以等数约闰缩,得数,以因子乘之,满蔀数去之,不满,在乘限以下,以乘元率,为朔积年。”

乘限只是简繁控制,附带性设置。“虚置一亿,减入元岁,余为实,元率除之,得乘限。”一亿减入元岁9180,99990820÷19500≈5128个气元。规定上元积年不能超过5128个气元,就是规定上元积年不能超一亿。宋景昌称:“唐宋演撰家相沿如此”,“此恐积年过于一亿,运算繁多,故设乘元限,以为元数之限”[23]

于是进入秦九韶新创的算法。“假闰缩如气骨”(术),“乃以元闰377873与朔率499067用大衍术入之”(草),求出元数402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