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具体细节
2025年09月26日
2.6 具体细节
李文林、袁向东推测,推算三统上元之关键,是“汉历太初元年……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岁在星纪婺女六度”。假设从三统历元到太初元年的积年数为N,应是一元4617的倍数,记作p,即
N=4617×p(p为整数)。
为了进一步推算p值,需要利用“岁在星纪婺女六度”。
中国古代使用岁星纪年,岁星即木星,最早测得其十二年一周天,故分周天为十二次,岁星每年行一次,并以它所到之次作为岁名,如“岁在星纪”,就是这一个岁星行至“星纪”这一次。后来发现岁星周期实际比十二年短,遂有“超辰纪年”。三统历“岁术”以岁星一百四十四年而超一次,即一百四十四年行一百四十五次。
由此,在N=4617×p年内,岁星运行次,而止于星纪婺女六度,故以12除
,所得余数应恰好与“岁在星纪婺女六度”相符合。
这句话,理解成处于30度星纪的,r在135与139之间,可推得一次不定方程:
即
4617×145×p=1728×q+r,
相当于一次同余式4617×145×p≡r(mod 1728),这里p,q为不定正整数,q为岁星运行的圈数。r虽未完全确定,但有个范围135≤r≤139。在此范围内,仅当r=135时,有整数解,且最小正整数解p=31,此时,N=4617×31=143127,恰为《世经》所载三统上元积年数,恰为60的整倍数,故三统上元,按超辰干支纪年,岁名应与太初元年相同,俱为丙子。
李文林、袁向东指出,汉历上元积年推算中,余数r的选择恰好都符合可解性条件,这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至于说,汉代历算家究竟解一次不定方程还是一次同余式,具体方法是什么,都不能凭空臆断。从p和q两者在公式中的地位看来,后者的值无关紧要,只要前者即可推算出上元积年,因此,很可能一开始就当作一次同余式来处理,并且不排斥对于单个一次同余式用更相减损法辗转相除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