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诊断的思维方法

一、疼痛诊断的思维方法

临床镇痛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患者的疼痛,解除患者的疾苦。而有效的疼痛治疗必须建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之上,即对疼痛的来源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疼痛是一个主观感觉,目前人们对疼痛的诊断也主要是根据这种主观感觉来进行。

因此,医生必须将收集的全部临床资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需要一个适合疼痛诊断特点的思考方法,并且始终贯穿于诊断的全过程中。

在疼痛诊断时首先应明确以下五个方面:

1.明确病变的原因和性质 即明确引起疼痛的病变是属于损伤、炎症、畸形、肿瘤,对肿瘤还要分清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炎症要分清是感染(一般、特殊)性的还是无菌性的;损伤要分清是急性外伤还是慢性劳损;畸形属于哪一种。明确病变的性质非常重要。除直接关系疼痛治疗的效果外,还可避免一些医疗意外和纠纷的发生。

2.明确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即明确病变存在于哪个系统,哪个脏器。如软组织、骨关节、神经系统或内脏器官等。在软组织中还要明确是在肌肉、筋膜、韧带或滑囊等。

3.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深浅 病变部位是指病变在皮肤表面的投影,深浅是指病变的组织层次。只有对病变作准确地平面定位和立体定位,才能使治疗措施(包括药物)真正在病变局部和病变组织发挥作用,取得好的疗效。

4.明确病程的急缓 发病的急缓,病程的长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如急性腰扭伤引起的后关节半脱位、滑膜嵌顿,用手法矫治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若已形成慢性病变,则需行神经阻滞、理疗和针刀等疗法。

5.明确患者体质、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 疼痛的诊断,始终是围绕临床镇痛的根本目的而进行的。疼痛治疗的一些主要方法如神经阻滞疗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疼痛的诊断过程中,应始终强调对全身状态即患者体质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的判定。年老、体弱、合并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低下的患者,对阻滞疗法的耐受性差,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控制麻醉药的用量。

在明确了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治疗方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也就达到了诊断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