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麻醉前准备
(一)呼吸系统准备
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是择期手术的禁忌证 为了避免气道高反应,择期手术宜安排在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治愈至少2周以后。
2.关于戒烟 对于吸烟的患者,术前理想的禁烟时间为8周。证据显示只有在戒烟8周之后才能显现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作用,但临床上患者对于肿瘤的恐惧常常难以有耐心等待8周后手术。因此对于只能短时间戒烟者也鼓励戒烟,以减少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及促进纤毛运动。
3.腹式呼吸与体能锻炼 对于开胸手术患者训练其正确的腹式呼吸,登楼训练增强体能。
4.治疗原有呼吸系统疾病 缓解支气管痉挛,控制呼吸道与肺部炎症、排痰、胸部体位引流、物理治疗及纠正营养不良等。
(二)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术前准备
1.冠心病 除了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非心脏手术前行冠状动脉重建在预防围手术期心脏意外事件上并无明显有益的作用。因此①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即便有患冠心病的高危风险或可疑冠心病,也无需在开胸术前重建冠脉,故没有必要在限期胸内手术前明确诊断。但在围手术期处理中应将其视为冠心病患者而加强监护治疗。②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应该了解其现有症状、既往外科或内科的术式、所用支架性质(裸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所用治疗药物的名称、类型、持续时间,并根据患者的手术及血液检查结果在开胸手术前做好治疗药物的调整及血液制品和药物的准备。放置了冠脉支架的患者术前往往常规在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非心脏手术前继续用药会增加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突然停药则增加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是非心脏手术激活凝血使得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时。一般开胸手术氯吡格雷停用5~7天,阿司匹林可持续应用。对于急症手术大量出血时除了输注血小板,可以尝试输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但在术后应严密注意监测心肌缺血。如果在放置冠脉药物支架1年内需行非心脏手术,而又必须停止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如高危患者,包括近期放置药物洗脱支架、有支架内血栓史、无保护的左主干或分叉支架则可以短期使用Ⅱb/Ⅲa受体阻断药来过渡,在术前尽可能短期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术后尽快恢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改变为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此外,应准备床头警示牌,告知医护人员及患者处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需在非心脏手术前冠状动脉重建术,不同冠状动脉介入术式与非心脏手术的适宜时机,见图9-13。
图9-13 不同冠状动脉介入术式与非心脏手术的适宜时机
2.高血压 虽说术前高血压预示着术后发病率增加,但尚无资料确定术前高血压治疗到何种程度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心血管风险的择期手术患者应优化其术前状况,包括血压的控制、电解质调整、血糖控制、戒烟、营养、可能的降脂治疗等。对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急性期(如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视盘水肿/脑病)的患者应暂停择期手术,待治疗稳定后再施行手术。对于收缩压超过23.94kPa和(或)舒张压超过14.63kPa的高危患者(既往有脑卒中、心脏疾病活动期)也应谨慎地取消手术直至血压和心血管情况优化。对于收缩压超过23.94kPa和(或)舒张压超过14.63kPa的低危患者,可以在手术前应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抗焦虑),并用β受体阻断药或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药(尼卡地平或地尔硫䓬)适当地降低血压(一般降压幅度不超过20%)。不推荐静脉用肼苯哒嗪等潜在不可预知低血压的药物。术前抗高血压治疗应持续至术日(尤其是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断药),但为了避免术中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在手术前10h应停用α1受体拮抗剂。
3.瓣膜性心脏病 术前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瓣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对心功能的影响。对于轻、中度二尖瓣狭窄,围手术期仅需控制心率,延长舒张期充盈时间,避免肺水肿。对于严重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考虑先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或手术治疗。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量化反流程度,适当降低后负荷、适当保持心率,避免后负荷增加、心动过缓使得反流量增加。主动脉瓣狭窄对开胸非心脏手术风险较大,如果主动脉瓣狭窄已有症状,择期手术应延期或取消。即便无症状,如在一年内未做瓣膜及心功能评估的应先检查评估。对于非心脏手术前无法行瓣膜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一旦心搏骤停,较难复苏,应慎重,必要时可考虑主动脉瓣球囊扩张。
4.先天性心脏病和肺血管疾病 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开胸术前风险评估的研究并不多。围手术期处理的重点应避免使肺血管阻力增高。
5.围手术期心律失常 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虽然近年来有证据表明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心脏手术后心脏并发症增加的直接原因,但是术前心律失常常提示需要查清其潜在的心肺疾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初始阶段、药物中毒或代谢紊乱等。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莫氏Ⅱ型)非心脏手术前宜安置起搏器。对于房室传导阻滞、左和(或)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并发或不并发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如果不伴有晕厥或进一步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在有创动脉压监测下实施麻醉,麻醉中避免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如心肌氧供不足、电解质紊乱等,对于此类患者可备用经皮心脏起搏装置以防不测。对于已经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术前应请心内科医师检测起搏器功能,必要时根据手术大小调节起搏器的心率、起搏模式,将起搏器调整为非同步模式(VOO或DOO)。术中一方面保护起搏器免遭其他电器的损害,另一方面要防止其他电器尤其是电灼器对起搏器的干扰。对已经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前应关闭心动过速治疗程序。
6.心肌病 术前评估应对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充分的理解,明确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处理的目标导向。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血容量降低、系统血管阻力降低可导致左心室容量降低,增加流出道梗阻。充盈压降低可能导致肥厚的心室顺应性降低,搏出量明显减少。β受体激动药增加动力性流出道梗阻的程度,降低舒张期充盈,应避免使用。对于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独立的危险因素是外科风险度分级和外科手术的持续时间,故应尽可能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
(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