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术后镇痛方法
1.口服给药 一般认为对手术中度和重度疼痛的治疗不宜采用口服给药。目前尚有新的给药途径如经皮肤或口腔黏膜给药等用于临床。
2.胃肠道外给药 是治疗术后中度、重度疼痛的主要方法。尤其是新镇痛药和新的镇痛技术的出现,使术后镇痛更为安全和有效。
(1)肌注:与口服给药相比肌注具有起效快、易出现峰值作用,但药物剂型和注射局部血流量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且在不同患者之间应用同样药物,其血药浓度差异很大(3~5倍),以及峰值作用时间长短不一。但目前仍是我国围术期镇痛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常用的药物有哌替啶、曲马朵等。
(2)静注:静注麻醉性和非麻醉性镇痛药比肌注能够更快地达到镇痛的有效血药浓度,即起效时间短。对于术后患者已有静脉通路,应用较为方便、迅速。由于药物在体内很快重新分布,单次静脉应用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后迅速下降,因而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要求反复用药。以静脉连续滴注的方法较好。
(3)患者自控止痛:是近年来应用于疼痛治疗学的一项新技术,它可以使用多种镇痛药物,经不同途径(包括静脉、硬膜外腔等)给药,治疗分娩性疼痛、术后疼痛和癌性疼痛。患者自控止痛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做到用药剂量个体化。
3.椎管内镇痛
(1)蛛网膜下腔镇痛:单次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类药物可提供长时间镇痛作用,起效时间与药物脂溶性相关,作用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亲水成分。但单次注射药物有效剂量筛选困难。吗啡注入后因其脂溶性低与脊髓受体结合缓慢因而起效也较缓慢;从受体部位的缓慢释放表现为作用时间持久。此外,其亲水性易于在脑脊液中向头侧扩散,产生较广泛的镇痛平面,作用于脑部时可抑制呼吸。后者一般在给药后6~10小时内发生,23小时左右呼吸功能可恢复正常。
(2)硬膜外镇痛:优点是不良反应少,药物有效剂量筛选容易,可以重复应用,而且安全、方便。由于药物必须透过硬脊膜产生作用,所以所用剂量和浓度比蛛网膜下腔镇痛量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