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麻醉管理

四、麻醉管理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方法选择和处理,对于手术顺利进行有较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常可影响手术的施行和患者的安全。

(一)麻醉前用药

术前为了保持患者精神情绪稳定,可给予戊巴比妥钠或安定类药物,术前晚口服或手术日晨肌内注射,麻醉前可给予吗啡、哌替啶、氟哌啶或异丙嗪,阿托品可引起心率.增快,以选用东莨菪碱为宜。

(二)麻醉方法

自1926年Mayo首先在乙醚麻醉下完成了嗜铬细胞瘤切除以来,各种麻醉方法均有满意报道。麻醉选择以不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为基本原则。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最常选用的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 适用于各种年龄特别是小儿、精神紧张容易引起发作的患者,可以避免或减轻手术探查或切除肿瘤前后由于血压剧烈波动,对患者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应。如发生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也便于处理。诱导插管需力求平稳,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配合咽喉部和气管局部麻醉,必要时插管前使用小剂量艾司洛尔,以充分抑制插管反应。

甲氧氟烷、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不诱发儿茶酚胺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低。对于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不宜用甲氧氟烷。氧化亚氮对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无兴奋作用,但麻醉作用较弱,一般应与其他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药配合应用。氟烷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地氟烷当浓度达1.0~1.5MAC时可显著兴奋交感神经导致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但也有文献报道,对术前经过充分准备,且地氟烷浓度不超过1MAC时仍可安全使用。故对未进行充分术前准备患者不宜使用地氟烷,对有良好准备者控制浓度不超过1MAC仍可慎用。

肌松药常用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等,加拉腆铵酚能增快心率,筒箭毒碱有释放组胺作用,潘库溴铵有轻度儿茶酚胺释放作用宜慎用。琥珀胆碱本身能增加儿茶酚胺释放,肌颤时腹压增加可能挤压体积较大肿瘤,刺激瘤体导致儿茶酚胺释放,故应慎用,或提前使用小量非去极化肌松药。

其他常用药物如异丙酚、安定、咪达唑仑、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均可常规使用。

2.椎管内麻醉 单纯使用椎管内麻醉完成嗜铬细胞瘤手术近年已不被推荐,但有文献报道使用椎管内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需注意穿刺时体位变动可能对体积较大肿瘤的挤压和患者精神紧张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三)术中管理

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手术麻醉期间的主要变化或危险是急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急升骤降和心律失常,这些血流动力学变化无论术前如何进行充分的治疗在多数患者都很难避免发生,其中大约有1/4到1/3的患者出现严重的术中事件如持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对合并症较多、老年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处理术中各种病情变化,防止发生严重意外。

1.手术室内麻醉前准备 开放两条快速静脉通道(含中心静脉),除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末CO2分压、体温外,需要进行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全面有效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准备床旁血气分析、血糖检测。常规准备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酚妥拉明(推荐使用方法:浓度1mg/ml,单次1~5mg。下同)、艾司洛尔[浓度5mg/ml,单次0.5~1mg/kg,持续输注50~200μg/(kg·min)]、硝普钠[持续输注0.5~1.5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单次0.1~0.2μg/kg,持续输注0.05~1μg/(kg·min)]、肾上腺素[单次0.1~0.2μg/kg,持续输注0.05~1μg/(kg·min)],必要时准备利多卡因、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手术室内应备有可正常使用的除颤器。

2.容量治疗 术前有效的扩容治疗并不能完全满足术中需求,在肿瘤全部静脉被切断前恰当的预扩容可使手术后半程循环保持稳定,或仅需要小剂量、短时间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可选择平衡液、胶体溶液,由于扩容和手术失血可导致血色素下降,必要时需及时输血。动态观察CVP、尿量和手术情况可有效指导容量治疗。一般情况下除补充禁食、禁水、肠道准备的丢失、生理需要量、第三间隙转移、出血量等以外,用于扩容的量大约要达到患者血容量的20%~30%(500~1500ml左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需要灵活调整,有些患者需要量可能更大),在肿瘤静脉全部切断前均匀输入。必须注意,术中肿瘤切除前常出现高血压发作或高血压危象,绝不能因为血压高而施行欠缺补充方案,在调控血压的同时必须补足血容量。

3.循环状况调控 尽可能好的循环调控绝不仅仅是药物的正确使用,麻醉与外科医生的密切协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科医生在重要的手术操作前提前、及时提醒麻醉医生,如挤压瘤体、夹闭全部静脉、或出血量大等,麻醉医生术前充分了解病情,密切观察手术进程,随时与外科医生保持沟通,结合患者监护情况变化,及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尽量避免循环剧烈波动,保证手术安全。

(1)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结果。收缩压升高可达200mmHg以上,严重时舒张压也显著增高,可达140mmHg以上。高血压危象的处理原则是既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到安全水平,以预防进行性或不可逆性靶器官损害,又不能使血压下降过快或过度,否则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灌注不足。

可见于以下情况:①麻醉诱导期:术前用药不适当,导致诱导前精神紧张恐惧,麻醉实施过程中的不良刺激:如静脉穿刺、硬膜外穿刺、气管内插管、体位变动等;②手术期:多与术者操作有关。如分离、牵拉、挤压肿瘤及与肿瘤相关组织时;③当患者合并有严重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围术期发生高血压发作或危象最常见的原因是外科医生探查、分离肿瘤时对瘤体的挤压,当出现与之同步的血压迅速上升,不能长时间等待观察,当超过原血压水平的20%时,即应立即开始降压。根据情况采用酚妥拉明1~5mg静脉注射,硝普钠微量泵输入,先从0.5~1.5μg/(kg·min)的剂量开始,根据血压高低再随时调整,获得满意效果为止。其他药物如硝酸甘油、乌拉地尔、拉贝洛尔、前列腺素E等也可应用。

在肿瘤切除后有可能持续高血压,可能由于:①体内多发性肿瘤未切除干净;②肿瘤恶性变有转移灶;③长期高血压造成肾血管病变产生肾性高血压;④肾上腺髓质增生。需要根据病情继续治疗。

(2)心律失常:通常在发生高血压时合并有心率增快,首先要排除儿茶酚胺的作用及其他各种增加心肌应激性的不利因素,同时应除外麻醉过浅、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等带来的影响,应先使用降压药降低血压,然后再根据情况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药降低心率,短效的β受体阻滞药艾司洛尔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相对安全性高而常用。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频繁室性早搏,应马上对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否则后果严重,常成为死亡原因之一。可静脉慢注利多卡因,胺碘酮,并立即准备好除颤器。

(3)低血压:当肿瘤与周围组织和血管全部离断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随肿瘤切除迅速降低,常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是肿瘤切除后严重并发症,可致死。随着对嗜铬细胞瘤病理生理的深入认识,人们非常重视对这类患者的术前准备,如使用α、β受体阻滞药可改善患者血管床的条件,增加儿茶酚胺分泌降低后的耐受性。术中有意识地预防性扩容同样可以降低血管扩张后的低血压发生率与程度。大多数患者经过这种处理,发生严重低血压的概率明显减少。

手术中外科医生应当提醒麻醉医生,可稍提前30秒钟左右停止一切降压措施,并密切观察血压、心率、CVP变化,给以充分补充液体,必要时立即静脉注入去甲肾上腺素0.1~0.2μg/kg,继以微量泵持续输注0.05~1μg/(kg·min),肾上腺素亦可选择使用。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速度,可延续到术后的一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