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麻醉管理

三、麻醉管理

采取各种手段尽早地控制气道,不同阶段努力维持有效通气是气管手术麻醉的关键。

(一)诱导期麻醉管理

麻醉诱导过程是气管手术麻醉最危险的阶段之一,诱导用药和插管方式必须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病变情况和麻醉医师的实际经验,遵循“安全、无痛、舒适”三阶梯麻醉管理规范,依照麻醉计划和准备进行选择。

1.局部麻醉 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后再从气管造口处插入气管导管。但由于惧怕呼吸道梗阻而过度保守地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可能使患者经历一定程度的痛苦。α2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为保留自主呼吸清醒镇静提供了便利,总量用1μg/kg,10分钟静脉微泵注射,可达到镇静而无呼吸抑制之虑,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2.吸入诱导 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后,结合呼吸道表面麻醉再实施支气管镜检查,进行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

3.静脉诱导 如果患者在仰卧位可保持呼吸通畅(例如日常睡眠不受限),而且气道病变固定,估计气管插管无困难时,则可采用含肌肉松弛药的静脉诱导。

4.人工心肺支持下麻醉诱导 对于严重呼吸困难,需要上半身抬高及麻醉后气道情况无法判断的患者,可借助体外循环,在局部麻醉下行股动、静脉插管,经股静脉至右房引流体外膜肺氧合的方法来保证患者的正常氧供。体外循环开始后行麻醉诱导,将气管导管放置在气管狭窄部位以上,然后行纤维支气管检查,注意避免气道内出血。

(二)麻醉插管方法的选择

1.根据病变部位及病变特点

(1)肿瘤或狭窄位于气管上部靠近声门,气管导管无法通过,在局部麻醉下和静脉镇静下由外科医师行颈部气管切开,在狭窄部位下建立通气;如果瘤体较小,气管最狭窄处直径﹥1cm,可以在纤支镜引导下插入细直径气管导管通过肿瘤。也可以先插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行颈部气管切开,在狭窄部位下建立通气后拔除喉罩更换气管导管,待气管后壁吻合后,将经口气管导管推进越过吻合口,然后吻合气管前壁。

(2)肿瘤或狭窄位于气管中部,对于气管肿瘤蒂细、肿瘤质地脆、易出血等患者,可放弃导管通过肿瘤的尝试,将导管留置狭窄部位以上,手法正压通气无阻力的情况下全身麻醉下开始手术。对于蒂粗、不易脱落的肿瘤,在纤维支气管引导下气管导管尝试可以通过的就通过,通不过的将导管留置狭窄部位以上。

(3)肿瘤或狭窄位于气管下部接近隆突,可将单腔气管导管置于肿瘤上方,如果插过无困难,可考虑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将单腔气管导管插入一侧支气管。此类患者有建议用较细导管通过肿瘤部位行高频喷射通气,但狭窄严重、排气不畅仍有可能造成气体滞留和气压伤。

2.根据呼吸困难的程度

(1)对于气促明显,伴有紧张焦虑甚至窒息濒死感的患者,给予保持端坐位,轻扣面罩予高浓度氧吸入,而后静脉缓慢给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可达到清醒镇静的目的,氟芬合剂1/3剂量启用也是较好的选择。也可用右美托咪定1μg/kg,10分钟静脉微泵注射的方法,镇静效果较为理想。此类患者在使用丙泊酚、咪达唑仑时切忌给药剂量过大过快。采用七氟烷吸入也可以使患者保持自主呼吸下入睡,但紧闭面罩可能加重患者的紧张和窒息感,此外由于患者的通气量不足,麻醉入睡时间可能延长。病变部位较高的患者,可以进行气管切开,在狭窄部位下建立通气;不能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为了提高安全性,可在局部麻醉下暴露好股动静脉,然后麻醉用药,一旦呼吸困难加剧,立即股动静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

(2)术前无明显气促,可以平卧的患者,估计稍细气管导管(ID 6.5)可通过狭窄部位的患者,可给予丙泊酚和阿片类药物,逐步过渡到面罩正压通气,如无供氧困难,可考虑给予肌松剂后插管。

3.根据肿瘤的生长情况

(1)气管内生肿瘤患者的插管,建议均在纤维支气管镜明视引导下进行,可避免无谓的插管通过尝试,或减轻导管通过时对瘤体的冲击,同时随时可交替使用气管内吸引和供氧。切忌盲目插管,特别是蒂细、质地脆、易出血的肿瘤触之易引起脱落和出血,加重气道梗阻。

(2)肿瘤侵犯气管所造成的外压性气管狭窄,在确认插管通过狭窄部位前忌用肌肉松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