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麻醉前用药

三、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在于镇静与消除不安,使麻醉诱导顺利、减轻情绪障碍、抑制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抑制异常反射、减轻疼痛、预防吸入性肺炎等。以下是小儿麻醉前用药的常用途径及其各自的优缺点(表15-4)。

表15-4 小儿麻醉前用药的常用途径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状况、预计的手术时间、麻醉诱导方式等而个体化制定方案。6个月以下的婴儿麻醉前用药并不是必须的,而10~12个月的小儿离开父母会有明显的恐惧感,术前用药则必不可少。在美国,口服咪达唑仑(0.25~0.33mg/kg,最大剂量20mg)是最常用的麻醉前用药方案,5~10分钟产生镇静效果,能成功将患儿与父母分离的最短时间是10分钟,药效高峰在2030分钟,45分钟内镇静作用消失。对于不能配合口服用药的小儿,可采用中等剂量的氯胺酮(2~4mg/kg)加用阿托品(0.02mg/kg)和咪达唑仑(0.05mg/kg)肌内注射;既往有小剂量咪达唑仑口服给药效果不佳病史的小儿,可使用氯胺酮(4~6mg/kg)、阿托品(0.02mg/kg)和咪达唑仑(0.5mg/kg,最大剂量20mg)口服,给药,15分钟后起效,可达到较深程度的镇静。对于预计可能静脉置管困难或诱导前必须有静脉通路的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可采用大剂量氯胺酮(约10mg/kg)和阿托品、咪达唑仑混合肌内注射以提供良好的静脉置管镇静条件。

糖果形状的口服透黏膜芬太尼具有舒适的口感,易透过口腔黏膜迅速吸收,吮吸糖棒后15~30分钟血药浓度达到峰值,10~20μg/kg就可以产生足够的镇静作用。但是咀嚼或是吞服会降低药效及其生物利用度。镇静、抗焦虑作用不如咪达唑仑强,并可发生皮肤瘙痒、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呼吸抑制的风险等。

肌内注射抗胆碱能药物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对于麻醉诱导时的咽反射抑制效果也并不明显,在小儿并不应作为常规使用。但对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强效的吸入麻醉剂诱导前45min肌内注射或口服阿托品(0.02mg/kg)可显著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可乐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突触后α2肾上腺素受体产生镇静和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作用,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作为小儿麻醉前口服镇静药,镇静作用与口服咪达唑仑相当,镇痛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术前30~40分钟口服2~4μg/kg的可乐定可产生足够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作用时间可大于90分钟,常常需要辅助给氧。

右美托咪定比可乐定有更强的α2受体亲和力。口服后吸收较好,镇静作用与可乐定相似。患儿在术前30~50分钟口服1μg/kg(推荐3~4μg/kg)的右美托咪定后,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神经性行为障碍的患儿也能顺利地接受静脉置管,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患儿父母满意度高。单次静脉注射0.5~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缓慢注射5~10分钟),持续静脉输注0.5~1.0μg/(kg·h)可产生有效的镇静作用,并维持自主呼吸,降低突发躁动的发生率。右美托咪定作为严重不合作儿童的术前用药,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盐酸戊乙奎醚(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长托宁)能通过血-脑屏障,兼有中枢和外周双重抗胆碱作用,有较强的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选择性阻滞M1、M3胆碱受体,对心脏和突触前膜M2胆碱受体无明显作用,因而不增快心率。半衰期长约10h。常用剂量为0.01~0.02mg/kg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或0.01mg/kg术前15分钟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少见,多与用药剂量过大有关。

(王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