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内动脉瘤

一、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病因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最常见原因。大多数患者(30%~50%)在SAH后容易发生低血容量,且程度与临床分级和颅内高压程度相关;另外,SAH患者可能存在中枢性盐丢失综合征(cent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术前应尽可能纠正,治疗包括输注等渗或高渗盐水以改善脑灌注。

患者手术治疗前,对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可在严密监测下静脉给予小剂量镇痛药(芬太尼25~50μg)或苯二氮䓬类药物(咪达唑仑1~2mg)。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不给予术前给药。麻醉诱导期的关键问题是预防动脉瘤破裂,诱导过程要保持平稳,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呛咳反射及其引起的高血压,保证足够的脑灌注压,降低动脉瘤跨壁压的变化。除了氯胺酮和氯琥珀胆碱不宜使用外(因为有可能引起短暂突然升高的颅内压),其他常用静脉麻醉药都可以应用。麻醉维持一般常联合应用丙泊酚、麻醉性镇痛药、非去极化肌松药和(或)﹤1MAC的吸入麻醉药。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调控血压,降低脑组织张力。手术期间,在显微镜进行动脉瘤操作期间,用硝普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异氟烷进行控制性降压,可降低动脉瘤壁张力,有利于手术操作,降低动脉瘤破裂的机会,术中应维持麻醉平稳。

麻醉苏醒期应特别注意避免呛咳、屏气、二氧化碳升高和高血压。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手术结束后可在复苏室拔除气管导管。在拔管时要特别预防血压升高,较常用的方法为气管拔管前静注利多卡因1~2mg/kg和(或)艾司洛尔0.5~1mg/kg及尼卡地平0.5mg。颅内动脉瘤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很高,术毕不要急于催醒,避免刺激引起的呛咳、高血压及高碳酸血症等不良反应,尽量维持苏醒过程平稳,减少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