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旁三合一(股)神经阻滞
股神经由L2~L4脊神经后支在腰大肌内形成,在腰大肌外侧缘发出后沿腰大肌和髂肌的肌沟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股动脉外侧穿行进入大腿,股神经在此处分为多个终末分支,它们又被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主要支配皮肤感觉,而深部分支主要调节运动。股神经支配大腿前侧肌肉(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和腹股沟韧带至膝关节之间的大腿前方皮肤。其终末分支是隐神经,支配膝关节至大脚趾之间小腿内侧皮区。
(一)临床应用
血管旁腰丛神经阻滞(即三合一)的原理是基于以下设想:向股管内注射大容量局部麻醉药的同时压迫股管远端,使局部麻醉药向近端扩散进入腰肌间隙从而阻滞腰丛神经。但影像学研究认为,上述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向内外两侧扩散的同时也阻滞了内侧的闭孔神经和外侧的股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包括复合关节内局部麻醉用于膝关节镜检查,也可以作为多模式镇痛方法的一部分用于股骨干骨折、前交叉韧带重建和全膝关节成形术的镇痛。在复杂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可使得日间手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更低、入院率更低。
(二)方法
1.周围神经刺激器或寻找异感法 患者仰卧,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间作一连线,以确定腹股沟韧带的位置,同时标记出股动脉位置。以4cm长22G针在此连线一侧进针。引出运动反应或出现异感说明针尖位置正确。通常会先找到股神经前支,电刺激时出现大腿内侧缝匠肌收缩。但仅此不够,应将针尖稍向外侧重新进针,在更深的位置找到股神经后支。刺激该支可出现股四头肌收缩、髌骨上抬。回抽无血后缓慢注药20~40ml。一般注入20ml局部麻醉药即可充分阻滞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但即使超过30ml药液也未必能阻滞闭孔神经。
2.超声引导 对于那些由于体重原因、解剖变异而导致股动脉触诊困难,或之前行放射或手术治疗导致进针点位置改变的患者来说,应用超声就显得特别有用。在股动脉外侧可见三角形结构,即为股神经。
3.髂筋膜神经阻滞(改良的股神经阻滞) 髂筋膜阻滞最初用于小儿麻醉,其临床应用与股神经阻滞相同。该方法,即两次突破法,最值得称道的是其简单易学,指穿刺针穿过阔筋膜及其后的髂筋膜时出现的两次突破感。穿透这两层筋膜是髂筋膜阻滞成功的关键。为使突破音或突破感更明显,主张使用短斜面或弹尖式穿刺针,比使用切割针能获得更好的感觉反馈。髂筋膜阻滞法进针点的确定:在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作一连线,将其分为三等分,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下方1cm即为进针点。该进针点恰好避开股动脉,对股动脉穿刺有禁忌的患者十分有用。也可在超声显示两层筋膜后,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髂筋膜下方使之扩散。
(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由于进针点邻近股动脉,所以可能会发生血管内注射或血肿形成的风险。解剖上,股神经和股动脉分别位于两个相距1cm的独立鞘内。大多数解剖正常的患者容易触到股动脉搏动,在搏动外侧可准确找到安全的进针点。有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的患者是该方法的相对禁忌证。神经损伤比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