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纵隔疾病及麻醉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纵隔病变除了创伤以外,主要为肿瘤。常见的纵隔肿瘤有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皮样囊肿、胸腺瘤、纵隔囊肿、胸骨后甲状腺肿、淋巴源性肿瘤及其他如食管癌及支气管肿瘤等。大多数纵隔肿瘤为良性肿瘤,由于纵隔肿瘤逐渐增大,可产生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和恶变(如胸腺瘤和畸胎瘤等),因此一经诊断,都应早期手术切除肿瘤。纵隔肿瘤手术麻醉处理的要点见图9-22。无临床症状的小肿瘤,麻醉处理无特殊;肿瘤增大致气管、支气管、心、肺、血管受压时可危及生命,尤其是气道受压的患者麻醉处理中存在致死性气道梗阻的风险。因为气道压迫阻塞可发生在气管分叉处,此时如果用单腔气管导管,受压部位处于气管导管的远端,自主呼吸消失可导致气道梗阻加剧,因此,端气道未能受控之前禁用肌肉松弛药,如果手术必需肌肉松弛时则建议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以确保非受压一侧支气管的通畅,如果双侧支气管都受压,则不宜全身麻醉。对于有气管压迫和扭曲的患者,气管插管时,若导管口贴在气管壁上或者导管通过狭窄部分时,管腔可被完全堵塞或形成一锐角,这种情况也可引起气道的完全梗阻,可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明视插管,导管需通过气道最狭窄处。尽可能采取患者平时喜爱的体位及姿势,此常为呼吸道受压程度最轻的体位。诱导插管后,由于肌松药、重力及体位等的影响,部分患者可出现巨大肿瘤压迫肺叶致肺不张、低氧、气道压增高等,需要调节体位达到最佳状态,必要时须手术医师密切配合,麻醉一成功,即进胸托起肿瘤,以解除对肺叶及气道的压迫。对于肿瘤压迫心脏、大血管的患者,应采取最佳体位,使心脏受压最轻,并尽快手术解除压迫。麻醉恢复期提倡在手术后尽早拔除气管导管,首先要完全逆转肌肉松弛药的作用;其次,避免苏醒期患者咳嗽,防止肿瘤切除吻合处或缝扎处缝线脱落出血。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功能和状态的变化,对原有肺及大血管受压者,拔管前后应做好紧急再插管及气管切开的准备。
图9-22 纵隔肿瘤手术麻醉处理要点示意图
除了上述共性问题外,针对不同的纵隔肿瘤麻醉处理中有些特殊的问题需要注意。
1.神经源性肿瘤 多发生在后纵隔的交感神经链或肋间神经上,手术范围大,术中出血多,因此必须建立足够的静脉通路。此外,儿童较易并发其他畸形(脊柱侧弯、先天性心脏病、气道异常等),术前检查及麻醉中应注意。
2.胸腺瘤 多发生在前上纵隔,个别可在中、后纵隔。有30%~40%患者并发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因此对于胸腺肿瘤患者术前应明确诊断是否存在MG。MG以临床表现按改良Osserman分为五型。Ⅰ型:单纯眼肌型(脑神经最早受累,表现为上睑下垂、复视);Ⅱa型:轻度全身型——呼吸肌不受累,延髓肌未受累;Ⅱb型中度全身型——呼吸肌不受累,延髓肌受累,出现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和口腔清除反应障碍;Ⅲ型:急性暴发型,起病急,数月后延髓肌受累,半年内出现呼吸肌麻痹;Ⅳ型:迟发性全身肌无力型;Ⅴ型:肌无力伴肌萎缩型。如有MG症状,术前应药物控制,常用抗胆碱酯酶药——吡啶斯的明口服治疗,该药治疗有效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目前主张术前用最小有效剂量以维持足够的通气功能和吞咽、咳嗽能力,并在术前减量至1/3~1/2;有些患者术前可能还应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因此对于MG患者需要注意其体内胆碱酯酶及激素的水平,滴定监测下应用肌肉松弛药,避免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如果病情严重在麻醉期间可以补充血浆,降低体循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拔管前要充分评估,待呼吸功能及保护性气道反应恢复后拔管。拔管后严密监护,对于术前口服吡啶斯的明治疗的患者,术后2小时应恢复术前用药(不能口服可经胃管给药)。病情严重者(术前球麻痹史、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浓度﹥100nmol/L,术中失血﹥1000ml)容易发生肌无力危象,并注意与胆碱能危象鉴别(表9-7)。
表9-7 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的鉴别
3.畸胎类瘤和囊肿 常见于儿童和年轻患者,可为实质性或皮样囊肿。由于其组成结构复杂,其中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能发生恶变,故诊断后常选择手术治疗。畸胎瘤还可穿破入肺组织或支气管,从而招致感染,甚至痰液中可排出肿瘤的内容物如毛发等。麻醉的处理取决于肿瘤对周围脏器的是否有压迫及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湿肺等,重点是对呼吸道的控制。
4.淋巴瘤 常发生在前纵隔和中纵隔。由于淋巴瘤的治疗有赖于病理诊断,故对于不能取得外周浅表淋巴结(如锁骨上、腋下淋巴结)活检的患者,获取纵隔内病理组织成为手术的适应证。但此类患者的麻醉必须权衡利弊,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施麻醉,如果风险达到威胁患者生命的程度则应考虑CT引导下穿刺或先行放疗,使得肿瘤缩小后再实施麻醉。如手术仅为活检,因手术后局部水肿,气道受压情况可能会加重,应注意防范。
5.胸骨后甲状腺 胸骨后甲状腺可为迷走甲状腺腺瘤,较常见者为甲状腺叶下极腺瘤移入胸内,其特点为肿瘤与气管关系甚为密切。由于主动脉弓及其大分支的走向关系,不论是甲状腺左叶或右叶下极的腺瘤,移入胸内时,常顺主动脉的斜坡偏向纵隔右侧。巨大胸骨后甲状腺可压迫气管,导致呼吸道阻塞,麻醉管理的重点是气道处理,包括手术结束后拔管前必须确认无气管软化才能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