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准备与评估
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围术期的危险来源于肿瘤切除中产生的高血压危象和肿瘤切除后的低血压、休克。嗜铬细胞瘤可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致使患者外周微循环血管床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血容量减少,引起高血压。患者精神受刺激、剧烈运动或肿瘤被挤压,血儿茶酚胺类物质剧增,可产生严重的高血压危象,并发心衰、肺水肿、脑出血等。手术切除肿瘤后,血中儿茶酚胺物质骤减,微循环血管床突然扩张,有效循环容量严重不足,而发生难治性低血压。
(一)麻醉前准备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是麻醉前准备最重要和基本的内容。
1.控制血压 最常用药物为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是长效的α1受体阻滞剂,对α1受体的作用比对α2受体的作用强100倍,控制血压效果好,口服用药十分方便,从10mg/8h开始,根据血压情况逐渐加量,一般要用到20~40mg/8h方能奏效,少数患者需用到80mg/8h。酚苄明的非选择性α受体抑制作用可使β受体失去拮抗,诱发心律失常,或在肿瘤切除术后使血管床扩张,引起长时间低血压,所以酚苄明用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用药2周左右即可考虑手术。哌唑嗪能选择性抑制α1受体,作用缓和,对心律影响小,但该药属突触后抑制,对肿瘤探查术中引起的血压骤升控制不满意,首次1mg/d,常用2~3mg/d,最多可用至6~8mg/d。酚妥拉明为短效α1受体阻滞剂并直接扩张血管,是突发高血压危象的最有效拮抗药,单次静脉注射1~5mg即可见效。
对于单用α受体阻滞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维拉帕米(异博定)、硝苯苄胺啶等。有些嗜铬细胞瘤患者在高儿茶酚胺和低血容量的刺激下可发生高肾素血症,嗜铬细胞瘤亦可异常分泌肾素,这将使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增加。有些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受体下降调节,其高血压不是儿茶酚胺引起,而是血管紧张素Ⅱ所致,此时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不发生作用,应用甲巯丙脯酸或苯丁醋脯酸方可使血压下降并避免阵发性发作。
2.纠正心律失常 有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后仍然存在上述情况时,宜加用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美多心安)和艾司洛尔,它们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强,不引起心衰和哮喘,故明显优于以往常用的普萘洛尔(心得安),近年已逐渐取代了其地位。艾司洛尔由于其超短效的特点成为术前、术中高血压危象时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首选。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常用于术前准备。
3.补充容量 扩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外周血管强烈收缩,血容量绝对不足。一旦切除肿瘤,儿茶酚胺急剧减少,血管床开放,可造成严重循环容量不足。术前在控制血压的情况下,预充一定的血容量,再辅以术中扩容,这不但可使术中血压平稳,而且可防止术中因血容量不足而大量快速扩容可能发生的心衰、肺水肿等并发症。
4.改善一般情况 如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血糖及术前心理准备工作。
5.儿茶酚胺心肌病的治疗 高浓度儿茶酚胺对心肌损害所造成的儿茶酚胺心肌病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可表现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死亡率极高,但这种心肌病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及护心治疗后通常可以逆转。此类患者术前至少应准备半年以上,等心肌损害恢复至较好状态后,再接受手术治疗。充分有效的术前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应用,可阻断儿茶酚胺的外周血管收缩效应,降低血压,使微循环血管床扩张,提前补充血容量,是提高嗜铬细胞瘤手术安全性,降低死亡率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二)麻醉前评估
对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前评估,最重要的就是评估术前扩血管、扩容治疗是否有效和充分。常用的临床判断标准包括:血压下降并稳定于正常水平,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多汗等现象,体重增加,轻度鼻塞,四肢末梢发凉感消失或感温暖,甲床由苍白转为红润,血细胞比容下降﹤45%,近年有文献报道采用指端微循环图像分析技术,显微镜下观察微动脉形态,计算机测算微动脉管袢数、管径值和管袢长度,提高了对微循环状态的客观判断能力,认为指端微循环图像分析可作为判断术前扩容程度的客观量化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