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嗜铬细胞瘤

六、特殊嗜铬细胞瘤

目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诊断和处理上基本没有困难。但是一些特殊类型嗜铬细胞瘤症状不典型,表现复杂,常常多器官发病,涉及普外、儿科、妇科、皮肤科等相关科室,容易延误诊治,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国外报道嗜铬细胞瘤是一种“10%”肿瘤,认为约10%的嗜铬细胞瘤是恶性的,约10%是双侧性的,约10%是肾上腺外的,约10%发病于儿童,约10%是家族性的,约10%为复发性的,约10%和多发内分泌肿瘤有关,约10%于卒中后发现,还有约10%的嗜铬细胞瘤和其他疾病伴发,这些疾病包括Von Hippel-Lindan病、神经纤维瘤病等。对这些特殊嗜铬细胞瘤认识不足,处理失当可造成严重后果。

(一)静止型嗜铬细胞瘤

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分为两种表现形式:①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②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是指平时未表现出高血压等征象,但在严重外伤、感染、手术等应激条件下血压可急骤上升的嗜铬细胞瘤。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则是指围术期均无血压波动的类型。由于在术前很难预测无高血压史的嗜铬细胞瘤者在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是否会出现急骤血压升高,所以将其总称为“静止型嗜铬细胞瘤”。

现代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无典型高血压表现,儿茶酚胺及尿香草扁桃酸(VMA)均正常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其发生率在迅速增加。无症状不等于无功能。近年来肾上腺偶发瘤的发现率逐年提高,其中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约为1.5%~23%。近年来对性质不明确的肾上腺肿瘤、怀疑嗜铬细胞瘤的患者,无论有无高血压表现,均主张术前、术中按嗜铬细胞瘤常规准备,以减少手术危险性。

(二)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对于有儿茶酚胺症的表现的患者,如果肾上腺区域没有发现占位病变,应该考虑到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发病率以往报道为10%,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目前认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占全部嗜铬细胞瘤发病的18%~24%。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约占成人的15%,占儿童嗜铬细胞瘤的30%。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常是多发性的,发病率为15%~24%。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复发和转移率相对较高。

85%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膈肌以下部位:上段腹主动脉旁约占46%,下段腹主动脉旁29%,膀胱10%,胸腔10%,头颈部3%,盆腔2%。一些不常见的部位有嗜铬细胞瘤的报道,如远端输尿管、前列腺、输精管、骶尾部、肛门、肾包囊、子宫阔韧带、卵巢、阴道壁,外耳道等。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常见有:①阵发性症状发作(血压突然升高、心悸、头痛、出汗和面色苍白);②高血压(不稳定性、进行性加重);③肾上腺或腹中部实质性肿块。

位于肠系膜下动脉和主动脉分叉处之间的主动脉旁嗜铬体又称为Zuckerkandl器。Zuckerkandl体内的嗜铬细胞瘤常表现为低血压、低血容量、心悸和心动过速。Zuckerkandl体内的嗜铬细胞瘤还有一个特点,即大量摄入饮食,用力排便或触诊腹部时可使上述临床表现更为明显。有的还可以引起胃肠道出血。

腹膜后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通常为腹部或背部疼痛,且常可在腹部触及实质性肿块。

膀胱嗜铬细胞瘤,大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31%,占嗜铬细胞瘤的1.56%。大多数膀胱肿瘤为单发性的,主要发生在膀胱穹隆、膀胱三角区及膀胱右侧壁。无痛性肉眼血尿及排尿时头痛、头晕、血压升高等“肿瘤激惹征”是本病的常见症状。其症状可由膀胱充盈、按压腹部、排便或性交而诱发。当嗜铬细胞瘤位于膀胱三角及颈部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诸症状。在直肠指检时有时还可触及肿块。

发生在肾门区域内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还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大多数患者在切除嗜铬细胞瘤后肾动脉狭窄的症状即可解除。输尿管走行区域的嗜铬细胞瘤可以引起上尿路梗阻,引起肾功能不良。

支气管嗜铬细胞瘤可表现为哮喘和干咳,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确诊。

有时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出血,容易和急腹症混淆。肝区嗜铬细胞瘤也有被误诊为肝癌的报道。肠系膜嗜铬细胞瘤可以有肠梗阻的表现。

这类患者术前容易误诊、漏诊,在进行其他手术时出现难以解释的急剧血压升高或剧烈波动,应想到是否有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如果可能应停止手术,待诊断、术前准备充分后再进行,如不行,应立即进行按嗜铬细胞瘤麻醉方案进行循环调控、容量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防止发生严重意外。

(三)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也称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是指在两个以上内分泌腺发生肿瘤或增生,出现多种内分泌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一般分为3型,MEN-Ⅰ型(wermer综合征)包括甲状旁腺、胰岛、垂体、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功能亢进。MEN-Ⅱa或MEN-Ⅱ(sipple综合征)包括嗜铬细胞瘤(可能为双侧和肾上腺外分布)、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旁腺增生。MEN-Ⅱb或MEN-Ⅲ型,包括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和神经瘤等。

含嗜铬细胞瘤的后两种亚型可家族性发病,也可散在性发病;所累及的内分泌腺体可先后发病,亦可同时发病,临床表现复杂。但有以下特点:①临床表现虽因组合的肿瘤不同而异,但常以某一突出症状就诊,其中以甲状腺肿块居多;②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生率约80%以上,发病年龄早,多为双侧多病灶发病,恶性程度高、转移早,常伴有异位ACTH综合征等症状;③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为50%~80%,其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发病前常有肾上腺髓质增生开始,双侧多病灶发病约占患者的50%。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较少见。恶性嗜铬细胞瘤也少见,但是局部复发的倾向较高;④甲状旁腺增生常为双侧多病灶发病,有泌尿系统结石、骨质疏松等临床表现;⑤MEN-Ⅱb除MEN-Ⅱa上述特点外,尚具有特有的类马方征面容和体型,舌黏膜下或睑结膜多发性神经瘤。上述特点,可与单纯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及黏膜下神经瘤相鉴别。

MEN-Ⅱ的治疗主要是切除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铬细胞瘤。在切除甲状腺髓样癌前,应查明有无嗜铬细胞瘤。若两者同时存在,先行嗜铬细胞瘤切除,2周后再行甲状腺切除。即使嗜铬细胞瘤无症状,也应该先处理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多为双侧发病,对切除双侧肾上腺者应充分作好预防发生肾上腺危象的准备,必要时可留少量正常肾上腺组织。

(四)妊娠期嗜铬细胞瘤

妊娠期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细胞瘤中较严重的一种状况,可严重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患该病时母亲确诊前死亡率可达48%,胎儿可达54%,而即使确诊后,并采取一定措施母亲死亡率仍为17%,胎儿死亡率仍可高达50%。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嗜铬细胞瘤存在或子宫随妊娠逐渐增大压迫邻近部位肿瘤所致,表现为儿茶酚胺增多综合征。但有些患者预先无明显症状,而在分娩或产后突然出现血压增高或休克。如果患者有不稳定的高血压或体位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应该考虑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对该病的处理,原则上妊娠3个月以内,最好先采取人工流产,再处理原发病灶。妊娠前半期争取手术切除,后半期用药物控制病情,等待足月分娩,一般不提倡阴道分娩,因其可诱发致命的高血压发作,以剖宫产为最佳。条件许可时还可一并手术摘除肿瘤。有腹腔镜手术成功摘除嗜铬细胞瘤的报道。术前、术中及术后必须严密监护,合理用α及β阻滞剂,用量不宜过大,血压过低,对胎儿有害。对足月分娩患者,症状缓解,应跟踪追查,以防再次妊娠,再次发作。

(五)其他

1.儿童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在小儿比较少见,临床症状与成人有不同,头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视觉困难较成人常见。多尿,惊厥等在成人少见,而在儿童的发生率可达25%。90%的患者高血压呈持续性,常伴心脏损害。和成人相比,儿童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和双侧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8%和20%,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为8.3%~13.1%。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前治疗可采用α及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采用α-甲基酪氨酸。

2.恶性嗜铬细胞瘤 大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一般文献报道为13%~26%。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中,恶性发生率明显高于肾上腺内者。恶性嗜铬细胞瘤无论从组织学上还是临床表现上均难与良性嗜铬细胞瘤区分,其主要特点是易向周围侵犯,易复发和转移。临床诊断的可靠标准是复发和转移病灶的出现。围术期处理没有特殊性。

(姜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