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颅后窝手术
颅后窝手术的术野暴露困难、手术精细复杂、患者体位特殊及易发生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等,因此,对麻醉要求较高。麻醉的原则包括: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②避免颅内压增高;③维持脑灌注和脑氧合;④确保术野静止不动;⑤易于外科手术显露肿瘤;⑥易于神经电生理监测脑功能和神经功能;⑦及时补充血容量,积极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⑧麻醉苏醒平稳、安全、快速,便于术后早期神经功能评估;⑨术后加强通气道管理。
麻醉诱导应力求迅速平稳,既要对心血管功能抑制较轻,又应避免呛咳、屏气等升高颅压的因素。常用药物为丙泊酚、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气管插管时应避免暴力托枕部及头过度后仰,否则有延髓过度受压的危险。诱导后手术前可应用长效局部麻醉药(如0.5%罗哌卡因)进行头皮神经阻滞和(或)切口浸润,可减少上头架、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助于维持循环稳定。
颅后窝手术常用的体位包括侧卧位和俯卧位。无论选择哪种体位均应保证颅内静脉回流、避免神经和组织压伤、对呼吸影响小。俯卧位时应特别注意有效通气量的监测。手术时为了更好的暴露术野,通常会拉伸或扭曲颈部,这样会使气管内导管进入主支气管或者使气管内导管在咽后部打折,因此术中必须注意对气道的管理,一定要在体位固定好后再次确认导管位置及是否通畅,术中应加强气道压力和呼末CO2监测。
手术中麻醉维持的原则是通过降低脑氧代谢(CMRO2)、脑血流(CBF)来降低脑部张力,维持最佳的颅内环境。低浓度(0.5~0.8MAC)吸入麻醉药与小剂量静脉镇静催眠药及镇痛药复合,可以取长补短,常用于颅后窝手术的麻醉。手术操作对脑干和脑神经的刺激极易引起循环和呼吸的突然变化。如果停止牵拉即可复原,一般不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应用格隆溴铵、阿托品和麻黄碱对症处理。术中严重的高血压通常见于手术刺激脑神经时。手术过程中可采用控制性降压以减少术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