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椎管内药物分布的因素
实验研究证明,药物是直接穿透脊膜从而完成从硬膜外向蛛网膜下腔的再分布。脊膜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在阻止药物向内扩散的屏蔽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约95%),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中等脂溶性药物比高水溶性或高脂溶性的药物更具渗透性。
除了对药物的转移具有物理性的屏障作用外,蛛网膜还起着代谢抑制的作用,如蛛网膜上存在着大量的具有药物降解作用的各类酶系统(包括细胞色素P450,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另外,还存在着各种具有神经递质降解作用的酶类,能降解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其他多种神经肽。事实上乙酰胆碱在蛛网膜上的代谢活动与其在脊髓上一样活跃。由此关于“新斯的明镇痛作用至少有一部分可能被脊髓的代谢活动所调节”的这一学说可信性就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一旦药物进入了脑脊液,它们在其中停留的时间将取决于其相对水溶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临床上吗啡比其他高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在椎管内具有更广的扩散范围。另外注射液的酸碱度对于硬膜外给药后药物在脑脊液中的分布并无影响,然而却显著影响蛛网膜下腔阿片类药物在脑脊液中最初的浓度。关于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给药的另一区别在于后者的给药量大部分将进入硬膜外腔,而这也是蛛网膜下腔药物消除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药物扩散进脑脊液后还必须渗透进脊髓才能到达其在背角神经元上的作用位点。通过对阿片类药物在脑组织中分布的研究,发现增加药物的脂溶性将会降低药物对脊髓的亲和力,并使药物优先分布于白质,而非灰质。与此相类似,动物实验证明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高脂溶性药物在脊髓细胞间隙中的生物利用度远低于吗啡等水溶性药物。药物在脊髓细胞间隙中的生物利用度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药物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能力。近期的动物活体实验证明,增加药物的脂溶性将降低药物在脊髓的生物利用度,这与临床上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应用阿片类药物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