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期间的循环管理
(一)胸内手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开胸前,胸腔两侧压力相等,纵隔位于胸腔中间。开胸后,开胸侧胸腔变为正压,而非开胸侧胸腔仍为负压,结果使纵隔移向非开胸侧胸腔。此时,如为自主呼吸,吸气时非开胸侧胸腔负压增加,纵隔向非开胸侧胸腔移位更明显;呼气时非开胸侧胸腔压力增加超过开胸侧胸腔压力,使纵隔向开胸侧胸腔移位,纵隔随呼吸的变化在两侧胸腔之间交替移动,称为纵隔摆动。纵隔摆动容易造成大血管扭曲。腔静脉扭曲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使心排血量降低;大动脉扭曲则直接造成血压下降。因此开胸手术需要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正压机械通气以减轻纵隔摆动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何建行等报告已成功开展了非气管插管静脉麻醉微创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中要求外科医师进行迷走。神经阻滞以抑制咳嗽反射,但该麻醉方式仅适用于部分患者且存在呼吸、循环抑制的风险。
即便采用了全身麻醉、机械通气,胸内操作对于纵隔内结构的牵拉、压迫、电灼刺激及单肺通气的影响等仍可对循环系统产生明显的干扰,容易造成低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因此胸内手术中应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术后搬动患者时也应动作轻柔,尤其是对全肺切除后的患者。
(二)胸内手术循环管理的方法
1.严密监测 由于心电图电极位置必须让位于手术野,因此需要更加注意心电图波形的动态变化。心电图可以发现心率、心律及ST-T的改变。有创动脉压监测应作为开胸手术所必备的监测。依据上海市胸科医院连续12832例普胸手术发现,围麻醉期心搏骤停的发生率为0.1%,多发生在肺门周围操作期间,而此时恰逢使用电凝、心电图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有创动脉压监测可不受电凝的干扰,从动脉压力波形改变的瞬间观察到血压的骤降,此时让术者暂停手术,分析心电图波形即可得到心搏骤停类型的诊断,在心脏按压的同时,针对心搏停止、无脉电活动及心室纤颤采用相应的心脏复苏措施,一般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心肺复苏期间有创动脉压还可以直接观察到心脏按压的效果,对于后续治疗有明显的指导意义。此外,有创动脉压监测便于单肺通气期间血气分析血样的获取。中心静脉压监测常作为临床液体管理的主要监测方法,胸内手术中要考虑胸内手术操作对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此,开胸手术中更加强调中心静脉压的动态观察,结合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手术操作、有创动脉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等来判断中心静脉压数值的意义更有价值。此外,在紧急状况下中心静脉通路能够为药物迅速起效提供便捷的给药途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不仅是呼吸功能监测的主要指标,同时两者提供的信息也有利于循环管理。通过观察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波形可以获悉心脏收缩强弱、外周血管舒缩及是否存在血容量不足的初步信息;呼气末二氧化碳则是肺血流量减少甚为敏感的指标,术中应同步监测有创动脉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如果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突然下降,随之血压下降,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如果血压下降在前,呼气末二氧化碳随后下降,则肺血流的下降则是全身血流下降的一部分。血气分析检查则是单肺通气管理的一部分,在抽取动脉血时应同步记录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数值,这样可以动态观察动脉血二氧化碳与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差值,借此了解肺通气的有效性。术中容易被忽略的,但也却是最简单、有效的监测,即呼吸音的听诊,在麻醉前、中、后均应重视。
2.循环功能的调节 以满足机体有效灌注为循环管理之目的,维持好心脏的心泵功能、血容量、血管的完整性及正常的舒缩功能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就心脏而言,周而复始、有序、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正常心泵功能的前提,为此保证心脏自身正常的血供、前后负荷、营养成分、水电解质都是必要的,因此防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代谢、水电解质紊乱等都是维持正常循环功能重要的组成。相对而言,由于监测技术的发展,心脏异常情况较容易发现。血管的完整性及正常的舒缩功能,需要根据病理生理、手术流程及动脉压力波形或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末梢毛细血管充盈度等的观察来综合判断,如感染晚期低血压患者可能已经存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相当于血管的完整性破坏)。血容量的补充首先考虑“量”、然后再考虑“质”,“量”必须与心功能和血管的容积相适宜,本着节约用血的原则,容量补充可用人工代血浆,“质”则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及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等,按需补充,维持水、电酸碱平衡。
3.备好抢救用药、仪器 常规将麻黄碱、阿托品、利多卡因分别抽好在注射器内备用,此外,在手术室内应能够随时取到肾上腺素等其他抢救药品。在手术室固定场所备好随时可用、性能良好的除颤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