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疾病的病理生理
2025年08月10日
二、胆道疾病的病理生理
胆道系统梗阻、感染或出血均需手术处理。胆道疾病往往引起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胆总管或肝管梗阻,胆汁逆流入血,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抑郁、疲倦、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甚至昏迷。胆汁淤积使肝脏弥漫性增大,功能损害,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低蛋白血症等。胆道梗阻若感染并发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易导致严重的感染性休克,胆总管切开减压后血压很快恢复。胆囊、胆道穿孔或损伤,胆汁进入腹腔造成化学性或感染性腹膜炎,大量体液(主要来自血浆)渗入腹腔,严重者可达全身血容量的30%,需大量输血、补液。胆道出血常由感染、肿瘤或损伤引起,病情复杂,既有大量失血,又并发黄疸或感染,而且止血困难。胆道有丰富的自主神经分布,牵拉胆囊或胆管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脏停搏。胆道内压力增高或“T”形管冲洗时注射液体过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和血压下降,注射阿托品有减轻这种反射的作用。吗啡、芬太尼可引起胆总管括约肌和十二指肠乳头部痉挛,而促使胆道内压上升达30cmH2O或更高,持续15~30min,且不能被阿托品解除,故麻醉前应禁用。胆道手术可促使纤溶酶活性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异常出血。术中应观察出、凝血变化,遇有异常渗血,应及时检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并给予抗纤溶药物或纤维蛋白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