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神经阻滞法
椎管内阻滞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两种方法,前者还包括骶管阻滞。
1.骶管阻滞 主要用于第二产程以消除会阴痛。用药容积如超过15ml,约有81%产妇的阻滞平面可达T11水平,由此可达到无痛宫缩的效果。据Hingson等人对1万例病例的总结,疼痛完全消失者占81%,部分消失者占12%,失败者占7%。骶管阻滞的缺点为用药量大;穿刺置管易损伤血管或误入蛛网膜下隙,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者较多,可能影响宫缩频率和强度,阻滞平面达T7~8水平时,尤易使宫缩变弱。此外,因盆底肌肉麻痹而无排便感,不能及时使用腹压,延长第二产程。
2.连续硬膜外阻滞 较常用于分娩止痛,有一点穿刺和两点穿刺置管两种。一点穿刺置管法:穿刺腰3~4或腰4~5间隙,向头置管3cm。两点穿刺法一般选用腰1~2穿刺,向头置管3cm,和腰4~5穿刺,向尾置管3cm,上管阻滞T10~L2脊神经,下管阻滞S2~4,脊神经,常用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在胎儿监测仪和宫内压测定仪的监护下,产妇进入第一产程先经上管注药,一次4ml,以解除宫缩痛。于第一产程后半期置管注药,一次3~4ml(含1∶20万肾上腺素),根据产痛情况与阻滞平面可重复用药。只要用药得当,麻醉平面不超过胸10,对宫缩可无影响。本法经母儿血气分析,Apgar评分与神经行为检查研究,证实与自然分娩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本法对初产妇和子宫强直收缩、疼痛剧烈的产妇尤为适用。用于先兆子痫产妇还兼有降血压和防抽搐功效,但局部麻醉药中禁加肾上腺素。本法禁用于原发和继发宫缩无力,产程进展缓慢,以及存在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产妇。本法用于第二产程时,因腹直肌和提肛肌松弛,产妇往往屏气无力,由此可引起第二产程延长,或需产钳助产。因此,在镇痛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10,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宫缩强度、产妇血压和胎心等,以便掌握给药时间、用药剂量和必要的相应处理。具体施行中还应注意以下要点:①注药时间应在宫缩间隙期和产妇屏气停歇期。②用药剂量应比其他患者减少1/2~2/3。③置入硬膜外导管易损伤血管,由此可加快局部麻醉药吸收而发生中毒反应或影响麻醉效果,故操作应轻巧。④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⑤禁用于并发颅内占位病变或颅内压增高等产妇。穿刺部位感染,宫缩异常,头盆不称及骨盆异常,前置胎盘或有分娩大出血可能者也应禁用。
3.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 由于腰穿后头痛和阻滞平面不如硬膜外阻滞易控,除极少数医院外,甚少在产科镇痛中施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近年来有人提倡用细导管行连续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认为可克服上述缺点;但细管连续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失败率较高,有个别报道存在永久性神经损害的危险。
4.可行走的分娩镇痛 随着分娩镇痛研究的进展,目前倡导的分娩镇痛为在镇痛的同时在第一产程鼓励产妇下床活动,可以缩短第一产程并降低剖宫产率。
具体方法为:①单纯硬膜外阻滞:使用0.1%~0.0625%的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局部麻醉药中加入芬太尼2μg/ml,持续硬膜外泵入,8~12ml/h。②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硬膜外联合阻滞法:当宫口开至2cm时采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连硬外配套装置,于L2~3脊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用26G腰穿针经硬膜外针内置入穿破硬脊膜,见脑脊液后注入2.5mg罗哌卡因,25μg芬太尼或苏芬太尼10μg,撤腰穿针置入连硬外导管,约1小时左右,经硬膜外导管持续泵入0.0625%的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加2μg/ml芬太尼液,每小时8~12ml,直至第二产程结束。产程中可加入PCA装置以克服镇痛中的个体差异。该法对产妇运动神经无阻滞,在第一产程可下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