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中处理的要点

四、麻醉中处理的要点

(一)呼吸功能的维护

1.保持对气道的控制 改变体位、手术牵拉等可使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改变而影响通气,随时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最有效的调整方法,此外也可请手术医师探查气管隆突处导管位置,辅助调整定位简便有效。

2.采用个体化的通气模式 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术中必要时通气侧肺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0.49kPa),非通气侧肺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 0.196~0.490kPa),可减少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从而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单肺通气中高流量纯氧维持氧合并非必须。高流量麻醉或手术时间长时,应当加用人工鼻保持气道的湿化。

3.适时气道内吸引 在改变体位、处理气管后及患肺复张前,应常规进行气道内吸引,注意无菌要求,且吸引健侧肺与患侧肺时应常规更换吸引管。

4.及时纠正低氧血症 基于缺氧的危害及患者对缺氧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出现低氧血症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术中低氧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不当,一般调整位置、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均可避免低氧血症,但要注意避免过高气道压或过大潮气量等肺损伤因素。对于原有肺疾患者可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之策略,但长时间的高碳酸血症终究为非生理状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作适当调整,采用个体化通气模式,既满足机体代谢之需求,又避免造成肺损伤。

(二)维护循环功能的稳定

1.保证机体有效循环血量 术前的禁饮禁食、开胸手术的体液蒸发及创面的失血等均可导致患者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因此在诱导前应适当补液,避免麻醉中因低容量导致低血压而匆忙以缩血管药来维持血压。

2.避免输液过多引起肺水过多甚至肺水肿 在心、肾功能健全的患者单纯输液引起肺水肿罕见,但是在全肺切除时,相当于瞬间缺失了一个低阻高容的容量器官,余肺要承担全身循环血量,故输液量应加以控制。输液量以满足机体最低有效灌注的容量为目标实施体液平衡管理,避免肺水过多,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尤其是要注意中心静脉压与动脉压和末梢组织灌注的关系,对指导输液有益。

3.心律失常的处理 肺切除手术术中及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较高,多见于高龄、男性患者,尤其是在淋巴结清扫时。术中使用钙通道阻滞药或β受体阻滞药是否可以减少发生,还有待观察;但对术中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或房性早搏增多的患者,提示心脏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易受激惹,推荐在维持适宜麻醉深度的基础上,运用瑞芬太尼降低心脏的应激性。一旦术中发生房颤,在不伴有过快心室率和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情况下,暂不做处理,但必须检查血钾等电解质水平;对伴有快心室率、循环受干扰明显者,则可用β受体阻断药或胺碘酮来控制心室率,同时检查通气效果、氧合状况和麻醉深度予以调整。如体位方便也可考虑术中电复律。如进入PACU仍处于房颤状态后,待调整患者内环境及体温正常后,在麻醉状态下行同步电复律,以减少持续房颤所致的不良后果;但对于有严重心脏疾病患者,则需慎重考虑,可与心内科共同会诊后处理。在处理肺门,尤其是左侧开胸或心包内肺切除患者,还需注意手术操作可能诱发的心搏骤停。严密观察有创动脉压波形,可以及时发现心电图受干扰时的心搏骤停,一旦出现,即嘱外科医师暂停操作,鉴别心搏骤停的类型,对于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外科医师行心脏按压的同时,立刻经中心静脉给予阿托品或后续使用肾上腺素;对于室颤的患者,在外科医师行心脏按压的同时准备除颤器,依据心电图室颤波形,必要时加用肾上腺素后电击除颤。有创动脉压波形是心脏按压是否有效的良好提示。只要处理得当,均可在短时间(3分钟)内复苏,对麻醉恢复期无明显影响。

(三)术中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术后早期避免呛咳

术中适当的麻醉深度十分重要,肺门周围神经丰富,探查操作时心血管反应较大,麻醉过浅时,刺激气管易引起强烈的膈肌抽动,应当避免在处理肺血管时吸痰,必须吸引前亦应适当加深麻醉并告知外科医师。目前BIS脑电监测和肌松监测是较为有效的监测方法。此外,在麻醉恢复期也要注意避免躁动与呛咳,以防血管结扎处脱落造成大出血,有效地镇静、镇痛显得格外重要。

(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