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途径的选择

二、给药途径的选择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各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不同,所以产生的镇痛效果、维持时间、起效时间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均不同。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是提高和改善镇痛效果的因素之一。

(一)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癌痛治疗的首选给药途径,患者可以自己服用,方便安全,剂型有片剂、胶囊、控释片和液体制剂。由于剂型和药物种类特性的不同,药物在肠道的吸收特性亦不同,并存在首过效应。即药物吸收后先经过肝脏代谢破坏,然后部分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该给药途径主要适用于可以口服用药,并且不需要即刻镇痛的患者。

(二)舌下含服给药

口腔黏膜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避免了药物的首过效应,对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丁丙喏啡,叔丁啡等舌下含片供临床使用。另外吗啡、美沙酮也可以舌下含服给药。

(三)直肠给药

可以用于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效能与口服给药基本相同或更好,是替代口服给药的途径之一。直肠的吸收面积小,吸收后的药物有部分直接进入体循环,吸收率取决于直肠内有无粪便,药物在直肠内的位置(越接近直肠壁则越利于吸收)。

(四)皮下途径

皮下给药可不经过肠道,无药物的首过效应,摄入吸收的时间较口服用药方式明显缩短,镇痛作用产生快,生物利用度高,是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有资料表明,皮下给药具有静脉给药方式80%的效能。主要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顽固性恶心呕吐,严重衰竭需要迅速控制疼痛的临终患者。

(五)肌内注射

由于使用中有疼痛而且吸收也不可靠,血药浓度波动大,加快了患者对吗啡类药物耐受性的出现,镇痛效果不稳定,维持时间不可靠,仅用于急性疼痛时临时镇痛,临床不推荐用于长期的癌痛治疗。

(六)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是最有效的用药方式,给药后即刻产生镇痛作用。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中心静脉插管或预埋硅胶注药泵,以连续静脉滴注或间断静脉推注的方式控制疼痛,其优点是血浆药物浓度稳定,镇痛效果可靠,可控制其他用药无效的疼痛。但有文献报道,患者对反复推注吗啡镇痛作用有明显的耐药性,而连续静脉滴注镇痛的方法可以推迟耐药性的出现。以往由于技术的原因,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静脉注射药物大多在住院患者中使用。随着PCA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家庭治疗的癌痛患者,也可以使用PCA泵,经静脉途径给药,安全地进行镇痛治疗。

(七)经皮吸收给药

经皮吸收给药是使镇痛药物透过皮肤,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皮下的微血管发挥镇痛效应。目前国内外仅有芬太尼透皮贴剂供临床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采用先进的控释技术,持续72h释放药物,在初次用药时,一般在12h左右达到有效血浆药物浓度,可用于疼痛相对稳定,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优点是使用简单有效,对人体无创伤,血浆药物浓度稳定,透皮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发挥药效而无首过效应,不良反应略低于口服吗啡片剂。

(八)鼻腔给药

该方法是采用芬太尼定量喷雾器在鼻腔喷洒用药,经鼻腔毛细血管吸收,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但目前很少用于癌痛患者,主要是用于手术后镇痛治疗。

(九)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隙给药

在脊髓后角存在高密度的阿片受体,这是在脊髓应用阿片类药物的理论基础。与常规给药途径相比,具有给药量小,作用时间长的特点。但若使用时间过长,容易产生耐药,并存在瘙痒,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等问题。硬膜外间隙给药时,还存在长期保留的硬膜外导管容易脱落,污染,硬膜外间隙脓肿和长期使用产生吗啡耐药等问题。

(十)脑室内注射

适用于全身多发性癌痛患者,与内分泌相关的癌症治疗效果更好,但安装脑室导管需较为复杂的穿刺,患者的管理需要更高的要求,目前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