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液系统
(一)血容量变化
自妊娠第6周起,母体血容量开始增多,孕32~34周时达高峰,约增加40%~45%,妊娠34周后,血浆容量基本稳定或稍有减少。妊娠末期,孕妇循环血容量大部分用于妊娠子宫的血液灌注。胎儿和母体产生的激素可使孕期血浆容量升高。另外,在血管紧张度下降情况下,血浆容量的增加是维持适当血压的一种生理反应。雌激素可升高肾素活性,从而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增加钠的吸收和水的潴留。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胎儿肾上腺产生了雌激素的前体脱氢表雄酮。孕酮也能增加醛固酮的分泌。这些改变导致血浆中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水平生明显升高,同时也使钠潴留和身体水分总量显著升高。分娩前应适当控制液体的输入量,否则可能会增加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产后恢复。
自孕6~8周母体血容量开始增加,孕32~34周时达高峰,约增加40%~45%,平均增加1450ml。其中血浆增加约1000ml,因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液相对稀释。
(二)红细胞
血细胞比容降至31%~34%,血小板减少10%~20%,这是因为血浆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红细胞及血小板,导致相对性的贫血。孕妇储备铁约500mg,为适应红细胞增生及胎儿成长和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容易缺铁。
(三)白细胞
从妊娠7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0w时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不明显,而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几乎无改变。
(四)血浆蛋白
妊娠初期血浆白蛋白浓度从4.5g/dl下降至3.9g/dl,而到足月时下降为3.3g/dl。妊娠初期球蛋白下降10%,之后的整个妊娠期均呈上升趋势,直至足月时,球蛋白较孕前水平升高10%。妊娠期间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球比)从1.4下降至0.9,血浆总蛋白浓度约从7.8g/dl下降至7.0g/dl。妊娠期间母体胶体渗透压减小近5mmHg。妊娠初期血浆胆碱酯酶浓度下降约25%并保持此水平直至妊娠末期。
(五)凝血功能
妊娠期血小板的更新、聚集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因此,妊娠时血管内凝血加快,但属于代偿状态。
妊娠期间凝血因子亦发生改变(表14-1)。大多数凝血因子浓度的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缩短、纤维蛋白肽A浓度的增加以及抗凝血酶Ⅲ浓度的降低,均提示凝血系统的激活。血栓弹力图的改变也提示妊娠处于高凝状态。
表14-1 足月妊娠时凝血和纤溶参数
妊娠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期增加约50%~75%,孕末期可达400~500mg/dl。红细胞表面负电荷改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妊娠期纤维蛋白溶酶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表明纤溶活性降低,分娩后纤溶活性迅速增高。
从分娩开始的产后第一天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Ⅷ因子和纤溶酶原迅速下降,同时抗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产后第一天凝血时间仍然缩短,血栓弹力图仍然为高凝状态。产后3~5天,纤维蛋白原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升高,这些改变可以解释为何产褥期血栓并发症高发。产后两周后,凝血功能恢复到怀孕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