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麻醉处理原则
(1)术前应给予适当的镇痛、镇静药,但须注意所用药以不使血压下降、不抑制呼吸为前提。对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可待诱导前经静脉小剂量用药。
(2)采取尽可能的措施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①术前可靠有效的胃肠减压;②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的应用,有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轻吸入性肺炎严重程度的功效;③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技术,以保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气道: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选用起效快、不增加胃内压的药物以尽量缩短诱导时间,同时助手指压环状软骨(Selliek手法)的方法有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作用;④术前疑为困难气道的,采用表面麻醉下清醒气管插管是避免误吸最安全的方法;⑤苏醒期须待患者保护性反射恢复,完全清醒后拔管。
(3)休克的患者对疼痛反应以较迟钝,只需维持浅麻醉结合肌松药就可完成手术。腹腔探查是应激最强的阶段,可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丙泊酚加深麻醉。
(4)循环管理是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处理的重中之重。对于低血容量休克来说,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补液的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和“缺什么,补什么”。补液量往往要多于估计的失液量,因为休克患者除向体外丢失液体外,还有血管容量的扩大,微循环中血液淤积以及失液于“第三间隙”等等。具体措施有:①液体复苏:理想的复苏液体应能够提供快速的容量扩张,以供给组织灌注,预防或延迟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能维持缺氧细胞的代谢需要同时不诱发剧烈的免疫反应。近年来有人主张在急救时,可以先输入7.5%的高渗氯化钠溶液(2~4ml/kg,不超过6ml/kg)。输入高渗氯化钠溶液可以早期提高血液渗透压,减轻细胞水肿、组织水肿和脑水肿,高渗利尿,使失于第三间隙的液体返回血液中恢复血容量,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高渗状态可使肿胀的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毛细血管内径恢复正常,舒通微循环,逆转失血性休克的关键环节,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组织灌流;有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正性收缩力,增快心率,大幅度提高动脉压的作用;还有调节免疫功能而减少由于免疫活性物质释放对组织器官的损伤而改善预后。其他常用的液体有林格氏液、平衡盐液、右旋糖酐、血浆、全血、白蛋白以及血浆代用品等。在输液的时机上也要注意:活动性出血止住前以输平衡液为主,出血止住后再输全血以节省血源。腹压很高的患者在切开腹膜时可出现血压骤降的意外,应缓慢减压并做好快速输血的准备。②慎用血管活性药和正变力性药物: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体内有大量的儿茶酚胺释放,如再用血管收缩药必然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减少脏器血流灌注。但如果血压已低到危险水平,且难以一时用输液纠正,则应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对于严重休克晚期伴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心功能不全或低心排者可选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但慎用洋地黄制剂;降低外周阻力和改善微循环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苄胺唑啉或苯苄胺。如果出现有高排低阻型的感染性休克可考虑应用血管收缩药,但应严密监测循环功能的情况下进行。③皮质激素的应用:在创伤应激时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但是由于血浆中结合型皮质醇增加,而起作用的游离的皮质醇相对不足,同时创伤应激状态下细胞膜皮质激素受体受损,使其功效减弱。因而使用大剂量外源性皮质激素能起补偿作用。一般主张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④抗生素的应用:创伤应激状态下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缺血缺氧性肠黏膜屏障作用破坏所致肠源性感染或微生物移位可能是导致难逆性休克或MODS重要机制之一。因而主张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需要应用广谱抗生素,尤其对肠道细菌感染的还要联合应用抗厌氧菌感染的抗生素。
(姜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