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方法及麻醉处理

第三节 麻醉方法及麻醉处理

腹部手术具有病种多样化、病情轻重不一及并存疾病特点不同,对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全身状况、重要脏器损害程度、手术部位和时间长短、麻醉设备条件以及麻醉医师技术的熟练程度做出综合考虑。

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腹壁、疝、阑尾炎及输卵管结扎术等简单手术。

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和脊硬联合阻滞麻醉:适用于中下腹、盆腔手术的麻醉,但对上腹部手术,难以完全阻断自主神经的脊髓上行通路,可能产生牵拉反射,而且对患者的循环、呼吸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备好急救设备,预防和及时发现循环、呼吸紊乱和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应用哌替啶或咪达唑仑等辅助药后嗜睡的患者,更应密切观察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适用于2~3h以内的下腹部、盆腔等手术。高平面阻滞对患者生理扰乱较大,且持续时间有限,所以,上腹部手术麻醉多被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所替代。脊硬联合阻滞麻醉:适用于下腹部、盆腔等手术。此种麻醉方法综合了蛛网膜下隙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的优点,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实、肌肉松弛良好,而且不受手术时间的限制,目前已广泛应用。新型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穿刺针如Sprotte和Whitacre针的针尖呈铅笔尖形,且带侧孔。此类穿刺针与传统的锐头穿刺针相比,穿刺时是钝性分开而不像后者是切断硬膜纤维,因此,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后头痛发生率减少(﹤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在技术和设备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麻醉效果的满意率和可控性都优于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有利于术中呼吸、循环管理,满足比较复杂、侵袭范围大或长时间的手术,并能通过控制麻醉深度,维持患者循环和呼吸功能稳定,是目前普外科手术,尤其是中上腹部手术最常采用的麻醉方式。腹部手术患者并存冠心病、呼吸功能不全曾认为是全身麻醉的禁忌证,适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事实上,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常限制呼吸肌运动,不利于通气,而且内脏牵拉反射不能完全受到抑制,尤其一旦出现低血压,使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可诱发心绞痛。相比之下,全身麻醉可充分供氧,保证通气,改善冠脉血氧状况及维持呼吸功能。麻醉诱导及维持可选择对循环功能影响很小的药物,如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芬太尼、肌肉松弛药及较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既保证患者安全,又使手术操作顺利。

全身麻醉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轻,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全身麻醉用药,术后清醒快,而且苏醒期间有良好镇痛。术后还可实施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胸段高位硬膜外阻滞还能改善冠脉血供,可使冠状动脉阻力下降20%~25%,血流量增加18%。一项Meta分析表明,胸段硬膜外阻滞能降低30%的病死率和33%的心肌梗死。因此,全身麻醉联合胸段高位硬膜外阻滞对于冠心病患者实施腹部手术也许是最佳选择。但是要注意掌握硬膜外用药浓度和用量,避免低血压。

(姜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