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椎管内麻醉
2025年08月10日
二、椎管内麻醉
休克未纠正前禁止应用椎管内麻醉。因为椎管内麻醉可阻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扩张动、静脉血管,引起外周阻力下降,血液淤滞于外周静脉系统,回心血量减少,右心房压及心排血量随之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血压下降。T4以上高位阻滞时,心脏交感神经也被阻滞,使患者在外周血管扩张时不能产生代偿性心率增快,可致心率减慢,射血分数下降,血压下降更明显。此外,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出现的快慢,也是决定动脉血压下降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交感神经阻滞迅速,循环功能的代偿和调节能力不如阻滞缓慢时那样充分和完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时血压下降的程度比硬膜外麻醉时严重,因为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的潜伏期一般为3~5分钟,而硬膜外阻滞的潜伏期都在5~10分钟以上。椎管内麻醉使阻滞区域血管扩张,可导致严重低血压,无复苏准备时可使患者出现灾难性后果。
饱胃患者下腹部以下手术,如循环功能代偿尚好,可以考虑应用硬膜外麻醉,减少全身麻醉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危险。麻醉应在血容量得到一定补充、病情初步稳定后进行。局部麻醉药的每次用量不超过常规用量的1/2,注药后密切观察循环反应,出现血压下降或改变体位时血压下降常提示血容量不足,应继续输血补液,情况紧急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血压。严格控制麻醉平面在可满足手术需要的最低水平。麻醉平面过高时,腹肌张力下降,患者不能形成有效咳嗽保护气道,仍然可能发生误吸。少数诊断明确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如异位妊娠破裂出血,病变部位明确,手术时间短,若循环尚稳定,可先放置硬膜外导管,先在全身麻醉下开始手术,待出血控制、低血容量状态基本纠正后分次硬膜外注药,建立硬膜外麻醉逐渐取代全身麻醉。术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变化,术后可保留导管供硬膜外镇痛。
休克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或脓毒症患者不宜选用椎管内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