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转归
从组织氧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转归主要分为4种(图18-2)。在出血初期,机体通过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代偿氧供的降低。如果出血迅速被控制,液体复苏恢复血管内容量并补偿血管外体液丢失,那么将如图18-2A所示,不会对机体造成长期影响。如果失血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机体需要通过收缩外周和内脏血管予以代偿。尽管能够维持重要器官的氧供,但是这种机制本身是不可靠的,因为在组织中会积累氧债,这类患者必须尽快诊断并控制出血。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控制出血,其临床转归将如图18-2B所示,最终将死于急性失血性休克。严重的全身性低灌注可引起血管舒张并对血管活性药物失去反应,导致血管系统衰竭,出现创伤致死性三联症(lethal triad):低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此时休克将导致不可逆性损伤,患者最终死于心力衰竭。图18-2C和图18-2D都是在病情还未进展到急性不可逆性阶段前控制住了出血。一旦出血被控制,液体复苏就可恢复血管内容量和微循环灌注。但是,如果休克的严重程度足以激活易感机体的炎症反应,即可促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创伤复苏后的器官功能障碍往往开始于肺,表现为ARDS,急性肾衰竭也较常见;胃肠功能受损表现为肠梗阻和不能耐受肠内饮食;血糖不稳定和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提示肝功能障碍;持续性贫血和复发性脓毒血症表明骨髓功能障碍或衰竭。SIRS的发生及MODS的程度是年龄、创伤的程度和性质、治疗的特异性、患者的基因易感性、患者的并发症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部分患者(图18-2C所示)在恢复全身循环灌注后,心排血量增加产生氧供的超射,伴随局限性可恢复的器官功能障碍。而另一部分患者(图18-2D所示),器官功能障碍更为严重,伴随反复的脓毒血症,患者最终将死于呼吸衰竭和复发性脓毒性休克。
图18-2 从组织氧供需平衡角度评价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转归
A图表示失血在机体可代偿范围内,机体仅存在轻微的组织缺血;B图表示患者严重失血超过机体代偿范围,引起全身性缺血,患者在急诊室或手术室死于急性休克;C图表示患者失血最终得到控制并存活,复苏成功,氧供恢复,但由于患者的高动力循环可引起氧供超射(overshot);D图表示患者失血虽然得到控制并存活,但失血性休克引起的炎症反应过于严重,组织氧供未能恢复,患者在数天-数周后在ICU死于M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