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体因素
药物到达胎盘交换部位依赖于渗入到绒毛间隙的子宫血流率。到达绒毛间隙药物的子宫动脉内浓度依赖以下因素:总剂量、给药途径、麻醉药物中存在肾上腺素、母体代谢与排泄、母体蛋白结合、母体的pH与药物的pKa。
(一)剂量
无论何种给药途径,增加用药剂量会增加母体脉血药浓度,结果也会增加胎儿的血药浓度。
(二)注射部位
静脉给药时血药浓度峰值最高。骶椎硬膜外注射局部麻醉药比腰椎硬膜外注射在母体内的血药浓度峰值高,而腰椎硬膜外、外阴、颈部侧面注射局部麻醉药后母体的血药浓度相似。
(三)佐剂
肾上腺素能降低母体利多卡因、甲哌卡因血药浓度峰值的30%~50%,而对布比卡因、依替卡因的影响很小。
(四)个体药动学
妊娠相关疾病,如先兆子痫,可能会因肝脏代谢障碍和肝血流的减少而导致母体麻醉药的血药浓度较高,对于一些肝清除率较高的药物,如利多卡因,尤其如此,因其代谢对肝血流因素更敏感。
蛋白结合对胎盘转运麻醉药物的潜在影响目前知之甚少。严重先兆子痫引起的母体血浆蛋白水平的降低,可能会使进入胎儿体内的麻醉药增多。但胎盘对具有不同蛋白结合力的药物的转运能力尚不确定。局部麻醉药的血浆蛋白结合力因不同药物及其浓度不同而不同,利多卡因和甲哌卡因的结合率分别为50%和70%,布比卡因和依替卡因的结合率为95%。妊娠可能降低某些药物的蛋白结合。例如,妊娠期间,布比卡因血浆蛋白结合力下降。在评价局部麻醉药蛋白结合意义时,药物-蛋白解离率也很重要。
药物的pKa是其处于50%离子化时的pH值。由于大多数局部麻醉药的pKa在7.6~8.9之间,这与机体生理状态下的pH值很接近。母体和胎儿血液pH值改变可使药物离子化程度及其胎盘转运发生变化。胎儿酸中毒时可发生一种称为“离子障”的现象,因为胎儿血pH值降低使碱性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离子化程度高,这种现象可能是病态胎儿药物蓄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