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术中管理

三、术中管理

(一)呼吸、循环管理

1.呼吸 测定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压以及吸入气和呼出气的氧、二氧化碳和麻醉气体的浓度,并常规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较长时间手术宜定时行动脉血气分析,以便调整通气、氧合、酸碱平衡的情况;尤其是控制性降压和低温麻醉,以及出血较多的患者。

2.循环 对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时间长和拟行控制性降压和脑血管手术患者,应用桡动脉穿刺直接动脉测压,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不定时统计输入的晶体量、胶体量以及出血量、尿量等。

3.肾功能 术前常规留置导尿,定时观察尿量。可作为脏器灌注的重要指标,并可间接判断循环容量。

(二)维持麻醉平稳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镇静、镇痛与肌松药的联合应用,保证术中麻醉平稳和易于调节、管理。静脉麻醉药均可降低颅内压,但颅内压很高或脑血管对CO2失去反应和低碳酸血症时过度通气降颅压效果不明显。1.5MAC七氟烷比1.5MAC异氟烷吸入麻醉药期间,动态脑自动调节功能保护较好,但大于2.0MAC七氟烷可导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失调;地氟烷在1.5~2.0MAC时,会引起颅内压轻度升高。一般认为吸入麻醉药浓度低于1MAC时,可安全地应用于颅脑手术。

(三)输血、补液

颅脑外科手术中补液总体原则是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并形成一个恰当的血浆高渗状态。晶胶体比例为1∶1~2∶1,晶体以醋酸林格液为最佳,胶体可选用羟乙基淀粉(万汶)和明胶制剂(佳乐施),并根据出血量和血细胞比容决定是否输血。估计出血较多的患者(﹥600ml),应考虑进行血液稀释、自身输血和血液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