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闭孔神经阻滞

六、闭孔神经阻滞

闭孔神经主要来自L3和L4脊神经,偶尔也有发自L2的小分支参与其中。此神经起于腰大肌内缘,位于深部闭孔管内,离开闭孔管后分出前支和后支。前支又分出关节支及多支皮神经,分别支配髋部与前内收肌和大腿下部内侧;而后支除支配深部内收肌群外,可能发出关节支支配膝关节。

(一)临床应用

闭孔神经阻滞常作为膝关节手术时区域麻醉的一部分,但由于主要为运动神经,很少单独对其实施阻滞。闭孔神经阻滞可用于脑瘫患者内收肌痉挛的治疗和痉挛范围的诊断,也可用于其他影响下肢活动的其他肌肉或神经疾病的术前诊治(例如内收肌切断术)。

(二)方法

患者仰卧,标记耻骨结节外侧1~2cm、再向下1~2cm处作为进针点。作一皮丘,以8~10cm长的22G穿刺针垂直并稍向内侧方向进针。进针2~4cm可触到耻骨下支,随即向耻骨支的侧下方进针直至进入闭孔管。当穿刺针触及耻骨支后再进针2~3cm即为闭孔神经。回抽无血后注入10~15ml局部麻醉药。神经刺激器有助于闭孔神经定位,大腿内侧内收肌肌群收缩则表明穿刺针定位正确。

传统的闭孔神经阻滞方法因触及骨膜和进针方向的调整,易引起疼痛。因此Wasseff提出了改良的内收肌间入路方法,在内收肌肌腱下方邻近耻骨处进针,向外进针刺向股动脉内侧1~2cm处,刚好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即为闭孔管。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出内收肌运动反应提示闭孔神经阻滞的定位良好。近来提出了腹股沟入路法,即在腹股沟皱褶处长收肌腱内缘与股动脉搏动之间连线的中点穿刺进针。

(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闭孔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少见,但技术上较其他下肢神经阻滞更为困难。闭孔管中包含神经和血管结构,理论上存在局部麻醉药血管内注射、血肿和神经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