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死亡和不良后果的原因
(一)麻醉器械故障
1.低氧血症 可导致SpO2降低、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严重时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
(1)吸入氧不足:①供氧管道阻塞;②吸入氧浓度低于21%,如氧与氧化亚氮配比不合或气源搞错;③麻醉机流量表不准确;④供氧中断,压力表漏气;⑤气源污染等。
(2)通气不足:①气管导管误入食管;②通气中断,如气管导管、螺纹管、呼吸机管道等接口脱开,呼吸机失功能等;③肺泡通气不足,可因回路系统、气管导管漏气,回路系统梗阻,呼吸机故障等造成。
(3)通气/灌流比(V/Q)不当:①单肺通气:可因气管导管插入过深,导致肺内分流明显增多(V/Q﹤0.8);②持续过度通气:V/Q﹥0.8,严重时可引起低氧血症和肺气肿。
2.高碳酸血症 可发生出汗、面色潮红、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严重时神志模糊或消失。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通气不足使CO2排出减少:①回路系统泄漏,包括管道脱开等;②气管导管漏气或阻塞;③麻醉机漏气;④通气阻塞;⑤碱石灰耗竭;⑥吸入或呼出活瓣障碍。
(2)气道压过高:可影响静脉回流致使血压下降,也可造成气压伤;原因:①呼出气受阻;②供气压过高;③呼吸机故障等。
(3)气道压过低:①回路内气流不足;②回路内泄漏;③呼吸机故障等。
(4)供气不足。
3.麻醉过深 可导致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其原因:①挥发罐失效,致使全身麻醉药吸入浓度过高;②挥发罐内全身麻醉药充盈过多,造成全身麻醉药外溢;③挥发罐内误注其他强效吸入全身麻醉药;④挥发罐刻度不准确。
(二)监测仪故障
现代麻醉应用各种监测仪日益增多,各种仪器设备因质量问题,使用不当,以及保管和维修等因素,致使仪器失灵造成失误,而延误及时治疗。
1.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如下所述。
(1)交流电干扰:如心电(ECG)、脉率-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等监测仪均受高频电刀、电凝的干扰。
(2)换能器位置移动:如压力换能器位置变动等能影响数值的准确性。
(3)连接患者的电线、电极等位置移动,可引起基线漂移,甚至波形消失。
2.监测项目数据失真 如下所述。
(1)脉率-血氧饱和度:①电灼干扰;②手术室内灯光干扰;③静脉充血;④指甲涂合成油、污染等;⑤换能器位置移动等。
(2)呼气末二氧化碳:①取样管道裂开或泄漏;②监测接口脱开或阻塞;③监测前未定标等。
(3)无创动脉压监测:①测定部位位置移动;②移动袖带和管道;③患者表现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三)麻醉药过量
(1)麻醉药对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2)麻醉药剂量对人体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手术患者常存在着病理生理变化,即使剂量很小,却可表现异常反应。
(3)预防麻醉药过量的措施:①熟悉麻醉药的药理作用及用药方法和剂量;②先开始最小推荐剂量;③严密观察给药后机体的各种反应;④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
(四)药物不良反应
(1)麻醉期间用药。
(2)用药前应熟悉该药有哪些不良反应,注意预防措施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3)按常规剂量也可产生不良反应,不应视为用药错误。
(4)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避免的险情,如药物不良更应。
(五)术前患者准备不足
(1)对重要器官功能估价不足:术前可通过病史、体检、化验、X线和超声检查等,对患者的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做出初步评估。但麻醉和手术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干扰和影响有时难以估计,故必须重视初步评估的结果,并预计可能发生的意外而采取预防措施。
(2)术前准备不够完善:患者术前常伴高血压、贫血、血容量不足、低血钾等。由于种种原因会忽视对上述情况,术前未及时纠正。
(六)麻醉操作和管理因素
1.气管插管引起的危险性 如下所述。
(1)导管本身引起:如导管漏气、扭曲和阻塞等,可造成通气不足、气流中断等。
(2)操作和管理不当:①插管误入食管;②导管接口与回路接卸管脱开;③导管过深造成单肺通气或肺不张;④损伤:如气压伤、气道穿通伤、咽喉和声门水肿等。
(3)患者原因:①婴幼儿和妇女的气道狭小;②各种原因的气道困难,如病理性瘢痕挛缩等;③自主神经反射:通常表现为高血压、心动过速等,有时出现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外溢等;也可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2.误吸与窒息 如下所述。
(1)诱发因素:①胃液pH、容量和胃内压;②胃食管括约肌张力;③喉部功能异常:声带损伤、声带麻痹、喉部肌肉萎缩、吉兰-巴雷综合征等;④镇静药过量;⑤全身麻醉;⑥急症手术:由于疼痛、创伤能抑制肠道运动,使胃排空时间延迟;⑦精神状态:如焦虑可促使胃液分泌增加;⑧气道问题:如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困难插管,以及其他呼吸系统问题等。
(2)特殊危险因素:①妊娠:由于机械、内分泌和医源性等原因;②孕妇:巨大子宫压迫胃而延迟内容物排空,促使食管反流增加;③分娩期间常用许多镇静和镇痛药,使胃排空延迟;④分娩时由于取半卧位,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明显下降。上述因素都能导致误吸的危险剧增,常可延长至分娩后48h,而胃排空时间又能延长至哺乳期12~14周。
(七)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指异性蛋白或其他物质引起的“爆发性、不良的生理反应”。抗生素、异性蛋白、某些药物、乳胶和某些食物等,即使数量极少,也能通过IgE发生过敏反应。
1.原因 如下所述。
(1)麻醉药和麻醉用药能引起过敏反应,但发生率低。
(2)约有10%接受输血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
(3)乳胶是术中过敏反应的来源,约占10%,医疗器械中许多产品选用乳胶。
2.临床表现 因过敏反应导致死亡的患者中,1/4是因心血管虚脱所致,而2/3由呼衰引起,表现为支气管严重痉挛,迅速出现低氧血症,数分钟内随即身亡(表2-1)。
表2-1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姜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