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的管理新模式

四、PCA的管理新模式

未行规范化管理的PCA缺陷有:①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呼吸抑制为0.1%~0.99%,恶心呕吐20%~29%,瘙痒12%~14%,血压过低0.5%~5.1%;②特殊病例镇痛质量不高,术后25%~31%小儿仍有中度以上疼痛,对尿潴留和瘙痒等不良反应以及未成熟儿呼吸抑制等的观察和处理,小儿硬膜外镇痛的护理等问题都较为特殊;③既往已使用阿片类治疗的慢痛患者的术后镇痛和高危患者的个体差异等特点,都对术后镇痛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Readg等于1988年首次提出并描述了急性疼痛服务(APS)管理模式,该模式以麻醉医师为主体,培训护士并发挥其作用,在APS的正规管理和统一运作之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发症亦明显降低。APS采用24小时负责制,每天12时交接班,所有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由当天值班APS医师管理,处理报警及其他问题。APS有专门的申请单、登记表和常规护理记录单,APS医师每天定时巡视4次,巡视时进行VAS评分、BCS舒适评分、镇静评级和用掌式仪测定sp(O2),察看PCA泵运行情况,了解术后镇痛反应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高危或高龄患者特殊处理及有关数据登记。PCA结束时由APS医师撤除PCA装置及拔出导管。但APS本身费用较高,目前对于APS能否降低PCA费用尚有不同观点,但通过APS的正规管理降低医疗费用无疑也是APS目的之一。随着APS的优化组合,其优越性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