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锁骨上阻滞

三、锁骨上阻滞

(一)临床应用

锁骨上臂丛阻滞适用于肘、前臂和手部手术。由于此处位于神经干远端与神经股近端水平,臂丛神经在此处较为集中,故注入小容量局部麻醉药即可快速、可靠地阻滞臂丛神经。此外,该方法的优点还在于可在患者手臂处于任何位置下实施麻醉。

(二)方法

1.周围神经刺激器或异感法 行锁骨上阻滞法需要掌握几个重要解剖要点:臂丛神经的3条主干在第一肋骨正上方、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组成神经丛,消瘦和肌肉松弛患者常可触及此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神经血管束位于锁骨中点下方。短阔扁平的第一肋在臂丛位置呈前后走向,成为阻挡穿刺针刺向胸膜顶的内侧屏障。

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手臂内收,置于身体一侧。经典操作是先找出锁骨中点并加以标记。嘱患者轻抬头,即可较易触到胸锁乳突肌后缘。然后手指滑过前斜角肌肌腹至肌间沟再作一标记,此处大约位于锁骨中点后方1.5~2.0cm。在此处若触到锁骨下动脉即可确定为进针标志。

穿刺时麻醉医师站在患者一侧,面向患者头部。穿刺点局部麻醉后,以长4cm的22G针向着骶尾并稍向内、后方向进针,直至引出异感或肌肉收缩反应,或触碰到第一肋骨。如果注射器已连接针头,其针尖方向应与从患者耳朵到进针点的连线相平行。如果触到第一肋骨但未引出异感,可沿肋骨前后移动穿刺针,直至找到臂丛或锁骨下动脉。动脉位置是有用的解剖标志。若刺到动脉,应立即退针并向后外侧方向再次进针,通常会引出异感或肌肉运动反应。找准臂丛位置后,先回抽无血再注入局部麻醉药20~30ml。

通常进针3~4cm即可触到肋骨,但肥胖患者或因血肿或局部麻醉药致组织变形时,进针深度也许会超过穿刺针长度。尽管如此,当进针2~3cm仍未找到异感,应沿前后方向小心刺探,确未找到异感方可继续进针。多点注射能提高阻滞效果并缩短起效时间。

2.超声引导法 该法应用超声可以使操作者直视臂丛、锁骨下动脉、胸膜及其下方的第一肋。进针过程中必须使针尖始终处于直视下才能确保安全。

(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虽然对肥胖患者实施阻滞会更困难一些,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未增加。锁骨上阻滞后患者气胸的发生率为0.5%~6%,并随操作者经验的增加而下降。重要的是,尽管应用超声也许能降低气胸的发生率,但这种风险仍不可完全避免。气胸症状常常延迟出现,甚至会延迟至24h。因此,锁骨上阻滞后常规胸部X线检查是不合适的。如果患者不能配合,或是不能耐受任何程度的呼吸功能减退,最好避免锁骨上入路。其他常见并发症包括膈神经阻滞(40%~60%)、霍纳征和神经损伤。出现膈神经或颈交感神经阻滞,一般仅需向患者解释以消除疑虑。虽然神经损伤也可能发生,但较为少见且常可自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