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于脊髓再分布的机理

一、阿片类药物于脊髓再分布的机理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镇痛所有注射的阿片类药物的机理是:通过与阿片类受体偶联的G蛋白结合,引起继发性cAMP水平降低;通过激发神经元钾离子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外流;通过阻断电压门控的钙离子通道等途径,从而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作用。既然有如此相同的作用机理,那为什么阿片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原因在于不同阿片类药物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镇痛作用是由G蛋白的激活而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最终结果,如硬膜外阿片类药物必须穿透硬脊膜和蛛网膜,扩散进入脑脊液,再穿透软脑膜到达脊髓,通过白质灰质最终到达背角阿片类受体。药物完成以上一系列扩散取决于该药的理化性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避免硬膜外脂肪的吸附和组织的重吸收),也就是说,一种阿片类药物在脊髓背角上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是否适合于椎管内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药的理化性能。

据研究报道和资料反映,所有的椎管内阿片类药物最终都会被吸收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组织从而产生麻醉性镇痛作用。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椎管内阿片类药物都在脊髓平面产生麻醉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