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麻醉药对心血管的影响

三、阿片类麻醉药对心血管的影响

阿片类的许多血流动力学作用可能与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自主神经的影响有关,特别是迷走神经的作用。吗啡和哌替啶有组胺释放作用,芬太尼类药物不引起组胺释放。阿片类对靶受体反射的抑制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反应。芬太尼破坏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这一反射不但能控制呼吸,还是一有力的心血管功能调节反射。

所有阿片类,除了哌替啶外,都引起心动过缓。哌替啶常使心率增快,可能与它和阿托品在结构上相似有关。阿片类诱发心动过缓的机制是刺激迷走神经的作用,用阿托品预处理会减弱这一作用,但不可能全部消除阿片类诱发的心动过缓,特别是用β受体阻断药的患者。缓慢应用阿片类可减少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1.吗啡 由于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常引起低血压。即使小剂量静脉使用也可发生低血压。静脉用麻醉剂量(1~4mg/kg)可发生深度的低血压。吗啡的许多血流动力学效应是由于吗啡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和释放组胺的间接作用引起的,用吗啡后发生的低血压并不引起显著的心肌抑制。在心血管手术时,用吗啡麻醉的患者中可能发生高血压。麻醉期间的高血压可因轻度或不充分的麻醉、反射机制、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机制和交感肾上腺的激活等所致。

2.哌替啶 应用哌替啶后可发生低血压。哌替啶引起血浆组胺显著升高。大多数研究表明哌替啶降低心肌收缩力,甚至在低剂量也可引起动脉血压、外周阻力和心排血量的显著下降。哌替啶常有心动过速,很少造成心动过缓,这可能和其结构与阿托品相似有关。由于其显著的心血管作用,哌替啶不是理想的麻醉用药。

3.芬太尼类 很少引起血压降低,即使左室功能较差者也很少出现低血压,与此种阿片类药物不引起血浆组胺变化有关。芬太尼也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心肌收缩力的变化。在芬太尼家族中,芬太尼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最小,使用芬太尼后的低血压多与心动过缓有关。芬太尼麻醉时也有突然血压升高的情况,尤其在气管插管或强的手术刺激时发生较多,常与浅麻醉或剂量低出现觉醒有关。芬太尼类药物用于心脏手术的最大的优点是对心血管的抑制小。这在麻醉诱导中特别重要,在劈开胸骨和游离主动脉根部时,可有明显的高血压和心率增快,这时就需要应用辅助药物以保持心血管的稳定性。在劈胸骨时,动脉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升高,心排血量反而下降。有关芬太尼麻醉时血流动力学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强度报道差异较大,即使相同剂量的芬太尼,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结论。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β受体阻断药,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用芬太尼122μg/kg,未用β受体阻断药的患者有86%发生高血压,而在用β受体阻断药的患者只有33%发生高血压。芬太尼和苏芬太尼在诱导期间提供相同的心血管稳定性,而阿芬太尼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欠稳定和心肌局部缺血。阿芬太尼对刺激引起的交感反射和血流动力学反应的抑制效果比芬太尼和苏芬太尼弱。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3种芬太尼类药物均能提供满意的麻醉。但争论仍存在,尤其是用哪一药物麻醉为CABG最好选择,但一般认为麻醉技术的选择对CABG术后结果并无明显影响。

有学者考虑到静脉应用芬太尼对心血管影响较大,比较了在大手术中硬膜外和静脉应用芬太尼的效果,结果除了硬膜外应用芬太尼的患者心率减慢的发生率较低外,两者血流动力学差异不明显,同样,血糖、皮质醇、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