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肌间沟阻滞
(一)临床应用
肌间沟法阻滞臂丛神经的上干和中干,主要适用于肩部手术。虽然此法也可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但由于下干(C8~T1)通常阻滞不全,需追加尺神经阻滞才能使该区域获得充分的外科麻醉。
(二)方法
1.周围神经刺激器或异感法 臂丛神经与邻近结构的密切关系为实施肌间沟阻滞提供了重要解剖标志。在前、中斜角肌水平臂丛神经位于锁骨下动脉第二和第三段的后上方,胸膜顶位于下干的前内侧。
由于实施此法时患者手臂可放置于任何位置,加之体表标志易于识别,故该方法较为简单易行。实施时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嘱患者稍抬头即可用手指触及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后外侧滑过前斜角肌肌腹即为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为C6横突水平,颈外静脉常在此交点上方通过,但不可作为固定可靠的解剖标志。
局部皮丘浸润后用4cm长的22~25G针垂直刺入皮肤,针尖稍向后并向下呈45°指向骶部。继续进针直至出现异感或电刺激诱发的浅层肌肉反应。手臂或肩部出现异感或引出肌肉收缩反应均可视为有效的定位标志。如果穿刺针斜面较钝,当针尖穿过椎前筋膜时可会有突破感。如果进针不足2cm遇到骨性结构阻碍,很可能是针尖触及颈椎横突,则可沿着横突移动穿刺针确定神经的位置。穿刺针位置过前可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此时应向后重新进针寻找臂丛神经。
出现异感或运动反应后,回抽无异常,可根据所需阻滞范围注入局部麻醉药液10~30ml。影像学研究提示药液容量与麻醉存在相关性,40ml局部麻醉药可完全阻断颈丛和臂丛。但临床研究表明,即使大容量药液仍难将低位神经干(例如尺神经)阻滞。
2.超声引导 肌间沟阻滞特别适合应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上方最易获得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显像,然后沿臂丛走行方向在颈部向上移动超声探头,直至在前、中斜角肌之间看到低回声的臂丛神经干。可以使用平面外或平面内进针法进行穿刺。回抽无异常后,注射少量试验剂量局部麻醉药,通过其在神经周围扩散确定穿刺针位置是否准确。低至5ml的药液即可成功阻滞,也能减少膈肌麻痹的发生。
(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在传统的C6水平实施阻滞,肌间沟法可阻滞同侧膈神经而引起膈肌麻痹,即使采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其发生率仍高达100%,使肺功能降低25%。这可能是由于麻醉药液沿前斜角肌向前扩散所引起,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观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对于本身存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有可能出现呼吸功能损害。使用较小容量的局部麻醉药及在颈部较低平面定位实施臂丛阻滞等方法可减少膈神经阻滞的发生。
迷走、喉返及颈交感神经等有时也可被阻滞而出现相应症状,虽然临床意义不大,但需向出现此类不良反应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解释以消除其疑虑。C5或C6水平由于离胸膜顶较远,只要正确进针,发生气胸的风险较低。
对于处于坐位行肩部手术的清醒患者,肌间沟阻滞可引起患者术中出现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例如:Bezold-Jarisch反射)。推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静脉回流减少刺激了心内机械感受器,导致交感神经张力突然下降、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从而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和晕厥发生。预防性给予β受体阻断剂可降低此并发症的发生率。
某些肩部手术如全肩关节成形等有损伤臂丛神经的风险。对于此类手术,应在术后确认无神经损伤后再行肌间沟阻滞镇痛。因肌间沟阻滞可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隙,所以特别强调向尾端方向进针。由于肌间沟邻近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对深度镇静或麻醉的患者实施肌间沟阻滞,会增加其出现严重神经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实施肌间沟阻滞时应保持患者清醒或处于轻度镇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