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低流量吸入麻醉的并发症

三、实施低流量吸入麻醉的并发症

1.缺氧 低流量麻醉时,如果吸入混合气体,吸入气中新鲜气流越少,气体重复吸入的比例越高,而实际吸入氧浓度降低。因此为确保吸入气中氧浓度在安全范围内,新鲜气体流速降低时,新鲜气中的氧浓度应相应提高。机体对N2O的摄取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N2O∶02为1∶1,麻醉60min后,N2O的摄取量为130ml/min,而氧摄取量保持稳定,为200~250ml/min。在麻醉过程中,血液中释放出的氮气因麻醉时间的延长亦可导致蓄积,从而降低氧浓度。

2.CO2蓄积 进行低流量麻醉时,回路中应有效清除CO2,此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钠石灰应用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重复吸入程度和吸收罐容积。因此在实施低流量麻醉时应先观察吸收罐中钠石灰的应用情况,及时更换,以避免CO2蓄积,同时应连续监测PETCO2浓度,及时发现并纠正CO2蓄积。

3.吸入麻醉药的过量和不足 挥发性麻醉药的计算与新鲜气体容量有关,现已很少将挥发罐置于环路系统内。因其在低新鲜气流时,较短时间内可使吸入麻醉药浓度上升至挥发罐设定浓度的数倍,易导致吸入麻醉气体的蓄积。同时如果新鲜气体的成分不变,由于N2O的摄取呈指数性下降,吸入气体的N2O和O2的浓度可持续性变化,此时若N2O的摄取处于高水平,其浓度则下降;如摄取减少,则浓度升高;若新鲜气流提早减少,同时氧浓度提高不当,则可能出现N2O不足。挥发罐设置于环路外时,挥发气与吸入气中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有一定梯度,后者取决于新鲜气体的流速。如使用低流量新鲜气流,以恒定的速度维持麻醉30min后,肺泡中氟烷的浓度仅为挥发罐设定浓度的1/4。因而必须向通气系统供应大量的麻醉气体以满足需要。在麻醉早期,用低流量新鲜气流无法达到此目的,可应用去氮方法清除潴留的氮,因此在麻醉的初始阶段15~20min内,应使用3~4L/min以上的新鲜气流,此后在气体监测下可将新鲜气流调控至0.5~1L/min,以策安全。当新鲜气流量少于1L/min时,应常规连续监测药物浓度,应用多种气体监测仪对麻醉气体成分进行监测,可增加低流量吸入麻醉的安全性,便于该技术的掌握和推广。

4.微量气体蓄积 具体如下。

(1)存在于人体和肺部的氮气约为2.7L。以高流量新鲜气体吸氧去氮,在15~20min内可排出氮气2L,剩余量则只能从灌注少的组织中缓慢释放。在有效去氮后麻醉系统与外界隔离(即紧闭循环式),1h后氮气浓度大于3%~10%。长时间低流量麻醉,系统内氮气可达15%。甲烷浓度的大量升高可影响红外分光监测氟烷浓度。但只要不存在缺氧,N2与甲烷的蓄积可不损害机体或器官功能。

(2)具有血液高溶解度或高亲和力的微量气体,如丙酮、乙烯醇、一氧化碳等,此类气体不宜用高流量新鲜气流短时间冲洗清除。为保证围术期安全,在失代偿的糖尿病患者、吸烟者,溶血、贫血、紫质症以及输血的患者中进行低流量麻醉时,新鲜气流量不得低于1L/min。

(3)吸入性麻醉药的降解产物在长时间低流量麻醉时,如七氟烷的降解复合物CF2[=C(CF3)OCH2F]估计可达60ppm,其最大值易导致肾小管组织的损害。七氟烷是否引起潜在性的肾损害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建议吸入七氟烷或氟烷时流速不应低于2L/min,以确保可持续缓慢冲洗潜在的毒性降解产物。

(张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