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拔管准备

三、拔管准备

拔管准备是检查并优化气管拔管条件,以降低气管拔管风险,减少并发症。

(一)评价并优化气道情况

手术结束拔管前需要重新评估并优化气道情况,并制定拔管失败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以及重新插管计划。

1.上呼吸道 拔管后有上呼吸道梗阻的可能性,故拔管前需要考虑面罩通气的可行性。可以使用普通喉镜、可视喉镜或纤支镜检查有无水肿、出血、凝血块、外伤或气道扭曲。但是需要注意,气道水肿可在气管拔管后快速进展而造成严重的上呼吸道梗阻,因此不可盲目依赖评估结果。

2.喉 套囊漏气试验可以用来评估声门下口径,判断有无气道水肿。以套囊放气后可听到明显的漏气声为标准,如果合适的导管型号下听不到漏气的声音,常常需要推迟拔管。如果有临床症状提示存在气道水肿,即便套囊放气后能听到声音,也需要警惕。

3.下呼吸道 下呼吸道因素也会限制拔管的实施。例如下呼吸道外伤、水肿、感染、气管软化以及大量分泌物等。如果术中氧合不满意,胸片有助于排除支气管插管、肺炎、肺气肿或其他肺疾病。纤支镜可评估喉部、气管和支气管的解剖及功能状况。

4.胃胀气 胃胀气可能压迫膈肌而影响呼吸,在实施面罩正压通气或声门上通气时,经鼻或经口胃管减压是明智的。

(二)评估并优化患者的一般情况

拔管前肌肉松弛药的作用必须被完全拮抗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足够的通气,并使患者的气道保护性反射完全恢复,便于排出气道的分泌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适当的有效循环血量,调节患者的体温、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凝血功能至正常范围,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防止气道不良反射的发生。

(三)评估并优化拔管的物质准备

拔管操作与气管插管具有同样的风险,所以在拔管时应准备与插管时相同水平的监护、设备。另外,与外科医师及手术团队的充分沟通也是拔管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