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麻醉药对心血管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本身能产生心血管效应,且在麻醉诱导时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血管运动中枢、外周血管张力和心肌的机械性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1.硫喷妥钠 对心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减少肌原纤维的钙内流而降低心肌收缩力,同时加快心率,心排血指数没有变化或稍有下降,平均动脉压不变或稍下降。早期血流动力学研究证实硫喷妥钠(100~400mg)明显降低心排血量(24%)和收缩压(10%),因为增加了静脉容量而减少静脉回流。给硫喷妥钠后气管插管有明显的高血压和心率增快,同时应用芬太尼可减少心率的增快。硫喷妥钠减低心排血量的机制有:①直接的负性肌力作用;②因增加静脉容量而减少心室充盈;③暂时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输出的交感活性。应用硫喷妥钠引起的心率增快可能是由于刺激心脏的交感神经引起。硫喷妥钠引起的负性肌力作用是由于钙内流减少而致。
2.咪达唑仑 对循环系统干扰较轻,如对外周阻力及心室收缩功能影响较少,使心肌氧耗减少等,比较适用于心功能较差患者或心脏手术的麻醉。随着苯二氮䓬类的拮抗剂氟吗泽尼的应用,临床使用中也比较安全。
3.氯胺酮 通过中枢介导的交感反应兴奋心血管系统。单独给药时,使心率、血压、全身血管阻力、全身和肺动脉压及心肌耗氧量均增加,因而导致心肌氧供需不平衡。心脏做功增加,尤其是右室,因为肺血管阻力比全身血管阻力升高明显,因此禁用于右室储备差的成年患者。氯胺酮产生心血管效应的程度在治疗剂量范围内与剂量无关,无交感性刺激作用,但有负性肌力效应;氯胺酮可维持血压,通常用于急性休克患者,也可供狭窄性心包炎或心脏压塞患者用作麻醉诱导。
4.依托咪酯 对心肌收缩力影响较小,仅外周血管稍有扩张;不引起组胺释放;在目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中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最小。与其他麻醉药相比,其产生的心肌氧供需平衡最佳。事实上,依托咪酯对冠状循环可能有弱的硝酸甘油样效应。用依托咪酯诱导后,血流动力学不变或变化小,诱导后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未改变,dp/dtmax不变提示心功能未受损害。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用依托咪酯诱导麻醉后,全身和肺动脉血压显著降低。血容量过低和心脏压塞或低心排血量患者用依托咪酯比用其他静脉麻醉药对心血管的影响轻。
5.丙泊酚 有许多研究比较了丙泊酚与常用的诱导药物如硫喷妥钠和依托咪酯的血流动力学作用,然而因为麻醉技术的不同、麻醉药物剂量的不同和监测技术不同,而结果的相互比较较为困难。用丙泊酚静脉诱导(2mg/kg)和静脉维持[100μg/(kg·min)],动脉收缩压下降15%~40%,动脉舒张压和平均压也有相同的改变。丙泊酚对心率的影响是可变的。如联合氧化亚氮麻醉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心率可能增快。丙泊酚并不破坏控制心率的靶受体反射,而是重新调整反射的平衡导致在低水平的血压时心率没有改变,可解释尽管平均压下降而心率仍下降的现象。有证据表明应用丙泊酚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心肌收缩性下降。Coetzee等测量动物的局部心肌收缩性,证实丙泊酚血浆浓度和心肌收缩性下降有明显的相关性。许多研究发现,应用丙泊酚后SVR、心排血指数、每搏量和左室收缩做功有明显下降。与硝普钠相比,丙泊酚输注入清醒患者的肱动脉,尽管前臂血管的丙泊酚浓度达到了治疗浓度,但并没有引起明显血管舒张反应。丙泊酚麻醉对前臂血管阻力和前臂静脉顺应性的作用同阻滞颈胸神经节引起的去交感神经效果一样,所以丙泊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血管收缩。有学者研究丙泊酚对兔肠系膜动脉的平滑肌的影响,发现丙泊酚主要是通过抑制钙离子释放和钙离子通过钙通道的流入,从而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动脉平滑肌收缩,这些结果也可解释丙泊酚对其他血管平滑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