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
1.优点 ①硬膜外阻滞可有效地阻断手术伤害性刺激和减缓应急反应,但又是一种不完善的麻醉,常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或手术牵拉反射,平面过高可抑制呼吸,肌松效果不理想。静脉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可使患者意识消失、顺行性遗忘,能保证有效通气和肌肉松弛效果,全身麻醉达到一定的深度还能有效阻断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不良躯体反应。两者麻醉方法复合,可减少应激反应,提高麻醉质量。②明显减少硬膜外和全身麻醉用药量,减少不良反应。③苏醒快、拔管早,术后躁动发生率低。④方便术后镇痛,避免剧痛对康复的不利影响。⑤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维护。⑥术中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对冠心病患者有利。
2.缺点 ①操作较复杂费时。②增加创伤和发生硬膜外阻滞并发症的可能。③麻醉深度掌握不好反而易造成生命体征波动,出现低血压等心血管抑制作用,尤其在全身麻醉诱导前硬膜外局部麻醉药用量掌握不好时。④过度追求“浅麻醉”,有可能造成术中知晓。⑤麻醉期间体液用量增加,可能造成水钠潴留。
3.适应证 凡是在单纯硬膜外麻醉下能够完成的手术,即颈以下部位的手术均为其适应证,尤其是胸腰段的手术,不仅能保证患者的安全、满足手术的需要,而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4.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同硬膜外阻滞。相对禁忌证则包括各种短小手术,不必采用复杂的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
5.操作方法 一般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相应的脊髓节段进行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待穿刺成功或硬膜外间隙注药出现阻滞平面后,再进行全身麻醉的诱导。具体操作方法与单纯硬膜外穿刺、全身麻醉诱导过程相同。
6.药物的使用
(1)局部麻醉药的使用:硬膜外局部麻醉药种类和浓度应根据手术的部位、患者情况、手术对麻醉的要求以及硬膜外麻醉在麻醉维持中的作用而进行选择。如胸外科的肺叶切除、纵隔手术和食管手术等,硬膜外麻醉居次要地位,复合麻醉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全身麻醉药可能给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术后镇痛,因此可选用肌肉松弛作用相对较弱而时间维持相对较长的局部麻醉药,如较低浓度丁哌卡因(0.25%~0.375%)、罗哌卡因单独或与低浓度利多卡因混合使用。而在硬膜外麻醉起主导作用的中上腹手术,如胃、肝、胆、脾、胰等,复合麻醉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全身麻醉来消除患者心理精神因素对患者和手术的影响,可按单纯硬膜外麻醉来选用局部麻醉药的种类及浓度。而全身麻醉的维持则只需要满足镇静和耐受气管插管的麻醉深度。
(2)全身麻醉药的使用
1)硬膜外麻醉与静吸全身麻醉复合:按照全身麻醉的要求给予足量的术前抗胆碱药及镇静药。诱导一般采用静脉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其中麻醉性镇痛药可酌情减少。气管插管后,维持阶段可用吸入复合静脉麻醉药,其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和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可根据心率、血压的情况进行调节。可采用间断吸入或连续低流量吸入方式,复合持续输注、靶控输注或间断输注静脉麻醉药。由于硬膜外麻醉已具有较好的镇痛和肌肉松弛作用,在麻醉维持过程中,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用量要减少一半以上。对创伤不太大的手术,甚至不追加麻醉性镇痛药。在主要手术步骤完成后,就可以考虑停止全身麻醉药,一般手术结束患者可及时苏醒,此时可安全拔管。
2)硬膜外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复合:其基本使用范围与上述方法相同。这种复合麻醉方法可分为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两种情况。气管插管的方法是在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全部使用静脉麻醉药,而不使用吸入麻醉药。非气管插管的方法包括硬膜外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药和基础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前者一般用于中、下腹部手术,如阑尾炎切除术、肠梗阻肠端切除术或下肢手术等。后者适用于不能配合手术和麻醉的小儿患者,一般先行氯胺酮基础麻醉,再进行硬膜外麻醉,主要用于婴幼儿手术,但目前应用此方法有减少趋势,大多在此基础上置入喉罩。
7.注意事项
(1)避免全身麻醉诱导与硬膜外麻醉峰效应重叠,以减少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但有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减轻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在时间较充裕的情况下,应先给予硬膜外试验量,确定有麻醉平面后再实施全身麻醉为佳。
(2)应避免同时追加全身和硬膜外麻醉药,从而避免由此引起的生命体征的波动。
(3)手术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变化、手术需要等相应调节全身和硬膜外麻醉各自在麻醉过程中的地位。
(4)全身和硬膜外麻醉用药量均相应减少,避免麻醉过深引起苏醒延迟,但同时也要避免麻醉过浅、术中知晓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椎管内神经阻滞也显示有直接镇静效应,能够显著降低同等镇静所需的药量,在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下,利多卡因椎管内麻醉可降低七氟醚用量的34%;行硬膜外阻滞抑制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运动反应时所用的利多卡因的量可使七氟醚的MAC减少50%。有条件的可运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脑电非线性指数(ENI)等手段进行麻醉深度监测,从而在保证麻醉需要的前提下减少麻醉药用量。
(5)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以及用药不应千篇一律,应根据手术的需要、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变化等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