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术后镇痛的临床方法

二、儿童术后镇痛的临床方法

由于小儿在生理及心理上尚未成熟,因而在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途径及剂量、镇痛力法的选择上也与成人不同,但是追溯小儿术后镇痛技术的发展,同成人一样经历了由单纯间断肌注阿片类镇痛药物到静脉或其他胃肠外途径持续麻用阿片类药物、患者自控镇痛(PCA)、护士控制镇痛(NCA)、各种局部麻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辅助应用再到多模式复合应用的平衡镇痛方式的过程。

(一)持续静注阿片类镇痛药

持续静注阿片类镇痛药可以提供比传统的间断肌注方式更为恒定的血药浓度水平。吗啡是较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对大干1个月的小儿,10~30μg/(kg·h)吗啡可以提供充分的镇痛效应,而且不良反应也不明显。大于1个月的足月产婴儿对吗啡的清除率与1岁以上的幼儿相当,而1~7d的新生儿对吗啡的清除率仅仅只有较大婴儿的三分之一,消除半衰期约为后者的1倍,因而输注的程度也应有所降低,一般降至5μg/(kg·h)吗啡用于年纪较大的小儿其半衰期也至少3个小时,用于新生儿就更长,因此如果要通过加大静脉输注的程度来改善镇痛效果或碱性速度来消除不良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在临床上,如果出现镇痛效果欠佳时应及时给予负荷剂量,再调大维持量;而出现呼吸抑制时,应先停止用药直到不良反应消除再重新设置一个较低的剂量,通常改为原剂量的一半。纳布啡(nalbuphine)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但其镇痛作用与吗啡相当,由于它主要激动K受体,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也是小儿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

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较好,但是不良反应也较多,因此有时需要用各种方法减少它在平衡镇痛中的用量。

(二)持续硬膜外镇痛

在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常规的区域阻滞是小儿术后镇痛的基本方法。尤其适于小儿腹部大手术,只要硬膜外导管的尖端位于合适的位置,低浓度的少量的局部麻醉药就可以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也减少了局麻药中毒的危险及运动阻滞的程度。小儿硬膜外阻滞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尤其是在7岁以下的小儿,即便是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也很少发生低血压。但是从小儿硬膜外穿刺的安全性出发,通常选用的穿刺点为L3~4。局麻药潜在的毒性反应,是小儿硬膜外给药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持续硬膜外应用布比卡因时,其测得的血药浓度通常远远低于中毒浓度,但由于新生儿对局部麻醉药的清除较慢,持续应用布比卡因6~12h后,体内的布比卡因开始蓄积,因而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新生儿硬膜外持续应用布比卡因的时间应限制在24~36h以内。对于婴幼儿来说、单纯使用布比卡因即使镇痛效果完善,但由于缺乏镇静作用,患儿术后仍然存在一些小适,辅以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对患儿有益。且对于上腹部的大手术来说,放置在腰段的低位硬膜外导管若单独应用局部麻醉药即便加大剂量也难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反而会导致局麻药中毒的危险,合用少量水溶性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可以完善镇痛效果。因为水溶性的药物的镇痛平面对穿刺部位的依赖性没有脂溶性的药物强,吗啡通过硬膜后在脑脊液中停留的时间较脂溶性的芬太尼要长,因而更容易向头侧扩散,使镇痛平面升高,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对于镇痛平面要求比较低的手术,如下腹部、盆腔,尤其是下肢的骨科手术,合用较吗啡脂溶性高的芬太尼更为理想。

罗哌卡因复合阿片类药物硬膜外术后镇痛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的降低和安全范围的增大使这种局麻药成为硬膜外术后镇痛除了布比卡因以外的又一合适的选择。罗哌卡因可以增加小儿区域阻滞麻醉的安全性。然而它和布比卡因这一已应用于临床20年的药物在儿童中应用的比较的研究资料仍然不足。0.2%的罗哌卡因似乎是小儿骶管阻滞镇痛的理想的药物,但是它在运动阻滞方面与0.125%的布比卡因仍有待比较。许多人在使用布比卡因时仍倾向于使用低浓度,而由于罗哌卡因相对于布比卡因毒性和效能较低,可以使用较高的浓度。有学者建议在罗哌卡因小儿术后镇痛中不应加用肾上腺素。

(三)骶管内镇痛

小儿骶裂孔体表标志明显,便于穿刺,因此骶管给药镇痛比成人常用,适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可采用单次注射法或持续给药法,但是对于小儿下腹部小手术常使用单次注射法。通常0.75~1ml/kg 0.25%的布比卡因可以提供达T1。水平的镇痛,可以满足下腹部、盆腔尤其是腹股沟区的镇痛要求。

尽管单纯0.25%的布比卡因的有效镇痛时间只有4~6h,但若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或其他非阿片类药物,可以明显延长其作用时间。曲马多复合布比卡固骶管内镇痛能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增加镇痛效果有研究证实,在疝修补术后骶管内单次注射0.25%的布比卡因1ml/kg复合曲马多1.5mg/kg不仅可以明显延长单次注射局麻药的镇痛时间,而且避免了复合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儿童腹股沟疝修补术应用曲马多2mg/kg骶管阻滞能产生与0.03mg/kg吗啡相似的镇痛效应。

在小儿骶管阻滞中常规使用。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已经被广泛接受。有研究比较了2μg/kg可乐定复合0.1%罗哌卡因与单纯0.2%罗哌卡因骶管内镇痛的效果,发现前者的效能较高,而又不增加小儿术后的镇静深度。0.08~0.12μg/kg的可乐定加入低浓度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应用可以增加术后镇痛效果且不会造成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有学者对46例尿道下裂手术患儿进行骶管布比卡因阻滞复合可乐定骶管或静脉内使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的随机、双盲研究,结果发现,0.25%布比卡因0.5ml/kg复合静脉或骶管内使用2μg/kg可乐定都能起到加强镇痛的作用,而且两种给药途径的效果相似。另外,通过对腹部手术患者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或可乐定术后镇痛的比较,结果可乐定组的呕吐、瘙痒发生率低于吗啡组,但是前者的镇痛效果也不如后者。然而可乐定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也许是不安全的,有报道,这种药物曾引起个两周岁大的新生儿的致命的呼吸暂停。

另外一些药物加氯胺酮、新斯的明等也已被用于骶管阻滞镇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S(+)-氯胺酮1mg/kg骶管阻滞的术中和术后镇痛的效果与布比卡目无明显差别。S(+)-氯胺酮用于骶管阻滞能提供比肌注更好的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但是两者吸收后的血药浓度相似。这些发现提示了小剂量氯胺酮在平衡镇痛中的应用价值。但是有研究发现,静脉注射氯胺酮并没有起到减少吗啡用量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幻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新斯的明用于骶管阻滞在儿童尿道下裂手术中能产生与布比卡因相似的镇痛效应,而两者的复合物产生的镇痛作用则更强。新斯的明20~50μg/kg用于骶管阻滞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效应,但是剂量超过30μg/kg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增加。但是有研究发现,骶管内单次推注1μg/kg新斯的明并没有增加泌尿生殖系统手术的患儿术后镇痛的效果。

(四)周围神经阻滞

周围神经阻滞可以单独应用于术后镇痛,但通常是作为平衡镇痛的一种方法与全身给药联合应用。常用的方法有: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髂腹下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阴茎神经阻滞等适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等部位的小手术。有学者对25例接受整形手术的患儿进行周围神经阻滞并放置导管,连接弹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也能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效果。

周围神经阻滞已经被广泛应用,它比中枢神经阻滞更能把镇痛局限于手术部位。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但是也有发生并发症的报道,在小儿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中曾出现过穿破结肠的病例。利用周围神经阻滞进行超前镇痛未发现提高术后镇痛的质量或延长术后镇痛的时间,因而外周神经阻滞在超前镇痛方面的价值受到质疑。

(五)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通常非阿片类镇痛药是治疗中度以下程度术后疼痛的首选,这些药物没有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理想的镇痛治疗通常首选区域神经阻滞,但是局麻药的应用时间通常不会很长,而儿科门诊手术患者往往需要将镇痛治疗延续到出院后,这时候就需要继续给予辅助镇痛药物如NSAIDs。

NSAIDs现已广泛用于小儿各种手术的术后镇痛。NSAIDs用于小儿时,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少见,且安全剂量范围大,故在小儿镇痛时可以积极使用。日前常用的NSAIDs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酮洛酸。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在小儿小手术的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安全的基本治疗措施。然而,如果按照传统的推荐剂量20mg/kg给药,常常不能很快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高剂量(35~45mg/kg)的对乙酰氢基酚已被推荐用于门诊手术小儿直肠途径给药。但是使用的时机和途径需要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来决定。有些麻醉医生建议儿童手术无论术后是采用静脉应用阿片类药物还是硬膜外或其他局部麻醉技术进行镇痛,术前都可通过直肠给予对己酰氨基酚栓剂40mg/kg,可以减少术后对镇痛药的需要量,延长作用时间。对乙酰氧基酚急性的过量用药可以造成严重的肝损害。但是如果剂量不超过每天90mg/kg,并考虑到不同患者的特殊情况,这种药物造成肝毒性的危险非常小。酮洛酸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其镇痛作用相当于中等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但是用于小儿大手术时仍然需要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因此并不能完全取代阿片类药物。

NSAIDs之所以能成为术后镇痛重要的辅助用药,成为平衡镇痛中最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因为它与阿片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合用时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加快其撤药过程,从而降低其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使用酮洛酸行术后镇痛的患者比使用芬太尼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

(六)儿童患者自控镇痛(PCA)

患者害怕疼痛,担心忙碌的医生护士们不能及时的为他解除疼痛,医生和护士畏惧疼痛治疗带来的呼吸抑制,而患者对镇痛药的需求量个体差异很大,这给术后镇痛带来了难题,PC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由患者自己控制用药量达到自己满意的镇痛水平,实现剂量的个体化,既保证了镇痛效果,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PCA最初在成人中应用,现在已经成为儿童术后镇痛的常用方法。连续背景输注在儿童中经常应用,它可以增加镇痛效果,也有增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术后镇痛的常规监测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镇静程度的测量。镇痛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自我描述、视觉模拟量表、脸谱法等方法进行评估,而且最好能在安静和活动的状态下分别进行评估。在PCA中恰当的参数的选择如单次给药剂量、时间和剂量限定、背景输注速度可能比阿片类药物的选择更为重要。而且相对于镇痛效果而言。阿片类药物的选择依据更应基于不良反应的考虑。PCA概念在儿童中的应用不断得到发展,出现了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皮下FCA、鼻内PCA等不同的使用方法。PCA在适当的监测的基础上使用,是一种能够广泛接受的技术,它已被看做是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术后镇痛的标准方法。

PCA对于年龄大于5岁的小儿来说比持续恒速给药更为安全、有效。Antok等对48例整形手术儿童患者进行了0.2%罗哌卡因PCEA和连续硬膜外镇痛的比较,发现两种方法都能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但是使用PCEA的患儿的药物消耗量减少了50%。

要使PCA更为有效首先应确立患儿对这种镇痛技术的信心,其次可以适当联合应用一些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而且术后在进行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操作如更换敷料前应追加一次自控量的阿片类药物。

护士控制镇痛(NCA)甚至家长控制镇痛也在开展,对于年龄小于5岁及不能合作的小儿,可以采取护士或家长控制镇痛的方法,但是其效能和安全性需要得到进一步验证。这种方法大多使用较高的背景输注速度[可以用到20μg/(kg·h)]及较长的锁定时间,通常约30min。家长往往低估小孩的疼痛程度,经常出现给药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