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对心血管的影响

六、局部麻醉药对心血管的影响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部麻醉药)对心血管的效应,系局部麻醉期间对自主神经通路阻滞的间接作用(例如高位脊髓或硬膜外阻滞),或对心脏或血管平滑肌或心肌传导系的直接抑制作用。

在心肌细胞4相舒张期自动去极化期间,正常时存在着钾渗透力的逐渐下降。这种效应,尤其在心室肌缺血时,可被抗心律失常剂量的利多卡因所减弱或阻断而造成4相延长或去极化消失。更高剂量的利多卡因使0相去极化减慢,这种效应是由于钠传导的抑制。

正常心电图很少受一般抗心律失常剂量利多卡因的影响,中毒剂量的利多卡因可减慢心内传导,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和QRS持续时间延长和窦性心动过缓,所有这些均反映出心肌自律性降低。其他局部麻醉药也已证实具有抗心律失常的效应。

相对的心血管毒性与各种药物固有的麻醉效能一般成比例。此外,心血管系统对局部麻醉药可能的毒性效应抗拒力更强。普鲁卡因比效力较弱、脂溶性较低而且与蛋白结合具有相对更强的心脏毒性。普鲁卡因引起心血管虚脱的剂量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剂量仅大3.7~4.4倍。已有若干普鲁卡因引起快速而深度心血管虚脱病例报道。

1.利多卡因 临床应用证明它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均有迅速而显著的疗效,能改善梗死区心肌的局部供血,故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防止发生室颤的疗效更好,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利多卡因直接抑制希-浦氏系统的钠离子内流和促进钾离子外流,对其他心肌组织及自主神经无影响。利多卡因能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和提高心室肌的致颤阈。在治疗浓度,它对希-浦氏系统的传导速度无影响,但在心肌缺血部位,因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而血液偏酸性,使利多卡因减慢传导作用明显增强。在高浓度时,可抑制钠离子内流,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

2.布比卡因 一般局部麻醉药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表现多先于心脏毒性,而布比卡因则与此相反。①产生不可逆性心血管虚脱与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惊厥)间局部麻醉药剂量之比(CC/CNS),布比卡因要比利多卡因低。动物实验表明利多卡因CC/CNS为7.1±1.1,亦即相当于7倍的惊厥剂量才引起不可逆的心血管虚脱,布比卡因则为3.7±0.55;②血管内误入过量的布比卡因能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与致死性室颤,利多卡因则否;③怀孕患者对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更为敏感;④布比卡因引起的心血管意外,复苏困难;⑤酸中毒和缺氧可显著强化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

3.罗哌卡因 其化学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但脂溶性小于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效能小于布比卡因;对心脏兴奋和传导抑制均弱于布比卡因。

此外,麻醉药物、麻醉深度、通气方式、手术刺激、PCO2的变化、麻醉药物对神经调节功能的干扰和麻醉状态下血管张力的改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所以应对麻醉期间循环功能变化有足够的认识,注意病情的转化,以保证治疗措施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