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的维持和苏醒
(一)吸入麻醉的维持
应注意吸入麻醉诱导与维持间的衔接,并力求平稳过渡。气管插管后立即给予肌松药,同时可吸入30%~50%N2O及0.8~1.3MAC挥发性麻醉药。吸入麻醉期间应保持患者充分镇静、无痛、良好的肌松,遏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平稳。吸入麻醉药本身虽具有肌松作用,但为满足重大或特殊手术所需的良好肌松,如单纯加深吸入麻醉深度以求达到所需的肌松程度,可能导致麻醉过深、循环过度抑制。此时需静脉定时注射肌松药以维持适当肌松。挥发性麻醉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合用时可产生协同作用,明显强化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阻滞效应,故二者合用时应适当减少肌松药的用量。
(二)因人按需调控吸入麻醉深度
术中应根据术前用药剂量与种类及个体反应差异、患者基础情况、手术特点与术中对手术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程度予以调控麻醉深度,维持平稳的麻醉需以熟练掌握麻醉药理学特性为基础,并充分了解手术操作步骤,能提前3~5min预测手术刺激强度,及时调整麻醉深度,满足手术要求。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在不改变患者分钟通气量时,深度麻醉的调控主要通过调节挥发罐浓度刻度和增加新鲜气流量。
(三)吸入麻醉后苏醒
术毕应尽快促使患者苏醒,恢复自主呼吸及对刺激的反应,尤其呼吸道保护性反射,以达到拔除气管导管的要求。麻醉后恢复速度主要取决于麻醉药的溶解度。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随着通气不断清除肺泡中的麻醉药,回到肺部的静脉血与肺泡之间可逐渐形成麻醉药分压梯度,此梯度驱使麻醉药进入肺泡,从而对抗通气使肺泡内麻醉药浓度降低的趋势。溶解度较低的吸入麻醉药如异氟烷,对抗通气清除麻醉药的作用比溶解度较高的氟烷更为有效,因为溶解度较高的氟烷在血液中的储存量更大,而在同一麻醉时间及分压下可有更多的异氟烷被转运回肺泡。肺泡内氟烷的分压下降速度较七氟烷慢,而后者又慢于地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及加深麻醉的速度亦受此特性的影响,其速度为地氟烷﹥七氟烷﹥异氟烷。吸入麻醉药的清除速度决定患者苏醒的快慢,因此目前常用吸入全身麻醉药在手术结束前大约15min关闭挥发罐,N2O可在手术结束前5~10min停用。但此(15min)仅为相对的时间概念,需根据手术时间长短、年龄、性别、体质状况等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手术结束后,应用高流量纯氧迅速冲洗呼吸回路内残余的吸入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降至0.4MAC(有报道为0.5或0.58MAC)时,约95%的患者可按医生指令睁眼,即MAC awake95。吸入麻醉药洗出越快越彻底越有利于患者平稳的苏醒,过多的残留不仅可导致患者烦躁、呕吐、误吸,且抑制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药时,静脉可辅助给予:①镇痛药(如氟比洛酚脂)等,以增加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有利于尽早排除吸入麻醉药,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②5-HT3受体拮抗剂(如恩丹西酮和阿扎西琼),防止胃内容物反流;③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和选择性β2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减轻应激反应所致的不良反应;④钙离子拮抗剂(如尼卡地平、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改善冠脉循环、扩张支气管、抑制心动过速。力求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过程安全、迅速、平稳、舒适,减少并发症及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