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中段、肘和腕部神经阻滞

六、肱骨中段、肘和腕部神经阻滞

(一)临床应用

臂丛阻滞的广泛开展大大减少了腕、肘部神经阻滞的应用。但当臂丛阻滞存在禁忌,如感染、双侧手术、凝血异常、出血体质、解剖异常或臂丛阻滞不全时,这些技术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仅是肱骨中段阻滞即可满足使用止血带的麻醉需求。在肘部和腕部水平实施周围神经阻滞无需定位神经,类似局部浸润即可。但也可使用超声引导或周围神经刺激器进行定位。

(二)肱骨中段阻滞

肱骨中段阻滞是在肱骨近端三分之一和远端三分之二处的肱骨沟处分别对臂丛的4条神经实施阻滞。在此平面,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位于肱动脉外侧和内侧,肌皮神经位于肱二头肌内,桡神经则紧贴在肱骨上。用神经刺激器或超声定位成功后每支神经注射8~10ml局部麻醉药实施阻滞。有研究报道,肱骨中段阻滞法的成功率高于传统腋路臂丛阻滞(定义为两条神经刺激法)。这一研究显示两者阻滞完全所需时间并无差别,但是腋路法完全阻滞感觉起效时间短,而肱骨中段法使4条主要神经全部阻滞的成功率更高。

(三)正中神经阻滞

正中神经阻滞可提供拇指和示指掌面、中指、无名指桡侧以及这些手指甲床的麻醉,并阻滞大鱼际肌、第一和第二蚓状肌的运动。在肘部阻滞时还可阻滞正中神经支配的前臂腕屈肌。

1.肘部阻滞方法 患者手掌向上将手臂置于解剖位,肱骨内、外髁作一髁间连线,位于此髁间线肱二头肌腱内侧的肱动脉,为肘部阻滞的主要定位标志。正中神经位于肱动脉内侧,引出异感后注入3~5ml局部麻醉药即可将其阻滞。如果未能引出异感,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作扇形注射。

2.腕部阻滞方法 正中神经位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可在距腕横纹2~3cm处阻滞(有些患者可因先天或手术操作而缺失掌长肌腱)。当穿刺针通过屈肌韧带时感觉阻力消失,在此注射2~4ml药液。在屈肌韧带上方皮下注射0.5~1ml局部麻醉药可阻滞支配大鱼际皮肤的掌浅支。由于此处神经被封闭在腕管内,穿刺时无需寻找异感。

(四)桡神经阻滞

桡神经阻滞可提供手背外侧(拇侧),拇指、示指、中指的近侧以及无名指外侧一半区域的麻醉。

1.肘部阻滞方法 桡神经在肘部越过外侧上髁前方,可在此处行桡神经阻滞。标记髁间线和肱二头肌腱外侧缘,以3~4cm长的22G穿刺针在肱二头肌腱外侧2cm处进针,抵到骨质后,扇形注射3~5ml局部麻醉药。

2.腕部阻滞方法 桡神经在腕部分出多个分支沿腕部背侧和桡侧下行,宜采取浸润阻滞。当患者伸展拇指时可显示拇长伸肌腱,进针点在第一掌骨根部的肌腱体表,将针刺入接近或触及此肌腱表面时,沿肌腱方向向近端注射局部麻醉药2ml,在穿刺针以直角穿过鼻烟窝时再注入1ml。

(五)尺神经阻滞

尺神经阻滞可提供手掌尺侧、小指、无名指以及除大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以外手部所有小肌肉的麻醉。

1.肘部阻滞方法 尽管在肱骨内上髁后方皮下位置容易找到尺神经,但在此处阻滞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由于此处尺神经被纤维组织包裹,神经内注射才能取得阻滞成功。采用细针及小容量局部麻醉药(1ml)可减少神经损伤发生风险。但在肘部近端3~5cm处(尺神经经过的地方)扇形注射5~10ml局部麻醉药也可获得满意的尺神经阻滞效果,且无需寻找异感。

2.腕部阻滞方法 尺神经在腕部位于尺动脉和豌豆骨之间,尺侧腕屈肌腱下方。尺神经在此处发出掌侧皮支和背侧支。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刺入向内侧进针或从肌腱的尺侧刺入向桡侧进针接近尺神经。引出异感后注入局部麻醉药3~5ml或作扇形注射。

(六)肌皮神经阻滞

肌皮神经止于前臂皮神经外侧,支配前臂至桡腕关节桡侧皮肤的感觉。肌皮神经阻滞常作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补充。

(七)肘部阻滞方法

可在肱二头肌腱外侧距髁间线1cm处实施前臂外侧皮神经阻滞,皮下扇形注射3~5ml局部麻醉药可获得很好的麻醉效果。

(八)肘部与腕部周围神经阻滞

前臂的皮肤神经多自上臂发出,在肘部实施周围神经阻滞不能使这些神经完全麻痹。在对上肢进行外周神经阻滞时,肘部阻滞和腕部阻滞均能取得手部感觉神经麻醉的作用,两种技术效果不相上下。

(九)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一般而言,远端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可出现血管内注射的可能,因此应小心回抽后再注药。越是远端的周围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发生风险就越高,可能由于神经位于骨和韧带结构之间的表浅部位,易被穿刺针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