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间隙阻滞(后路腰丛阻滞)

二、腰大肌间隙阻滞(后路腰丛阻滞)

腰大肌间隙阻滞是将穿刺针刺入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的间隙,最初使用阻力消失法实施,再注入大容量局部麻醉药,使臀部和大腿前外侧产生麻醉。

(一)临床应用

腰大肌间隙阻滞单点注射即可阻滞腰丛神经的三条主要分支。但必须复合坐骨神经阻滞才能使下肢完全麻醉。腰大肌间隙阻滞常用于膝、髋等大关节手术的术后镇痛。

(二)方法

尽管使用阻力消失法或寻找异感法定位腰丛简单可行,但多数临床医生选择使用神经刺激器来定位。经典的阻滞方法是患者屈髋侧卧,患肢在上。两侧髂嵴作一连线(即髂嵴连线)以确定第四腰椎,从中线位置沿髂嵴连线向阻滞侧旁开5cm、再向尾侧旁开3cm,在此处进行局部麻醉浸润后,以长10cm的21G针垂直进针至触及第5腰椎横突,然后针尖改向头侧继续进针至滑过第5腰椎横突。当诱发出股四头肌运动反应时即可确定穿刺针已抵达腰丛,回抽无异常后,缓慢注入局部麻醉药30ml。

根据解剖影像的研究结果,Capdevila和他的同事们改良了传统腰大肌间隙阻滞方法。首先经过髂后上棘做一与脊柱平行的直线,第4腰椎棘突至该直线的垂直线外三分之一与中内三分之二的交点处即为改良方法的穿刺点(第4腰椎棘突位于两侧髂嵴上缘连线与脊柱交点的上方约1cm处)。垂直进针至触及第4腰椎横突,随后在横突下方继续进针直至引出股4头肌肌肉颤搐。尽管不同性别间腰丛的深度有差异,但从第4腰椎横突至腰丛的距离男女性别间差异不大,中位数为2cm。触及第4腰椎横突对于准确确定穿刺针深度和位置至关重要。近来有超声成像研究表明,将髂嵴连线在正中线和与脊柱平行的髂后上棘线之间的中外三分之一交叉点作为穿刺点较偏外侧,约有50%患者的穿刺针不能顺利抵到横突。

(三)超声引导下腰大肌间隙阻滞

尽管近来超声引导在区域麻醉中广受欢迎,但在腰丛阻滞中超声的使用仍然受限。这可能是因为阻滞部位较深,肥胖患者越来越多,以及需要使用专门的曲阵低频探头。虽然在志愿者和尸体上已经获得了腰丛的超声图像,但在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定位的实际临床经验仍然较少。

(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不同于其他下肢神经阻滞的并发症相对较轻,后路腰丛阻滞的风险可能相当严重。由于邻近椎管,存在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腔注药或置管的可能。局部麻醉药在硬膜外腔扩散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8%~16%。引起局部麻醉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的原因包括进针位置较为居中、大剂量的局部麻醉药以及患者本身存在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蛛网膜下隙注射或置管虽然较为少见,但可引起严重的全脊髓麻醉。

由于腰大肌间隙阻滞会使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腰大肌、腰方肌这样血供丰富的大肌肉内,因此局部麻醉药的早期血药浓度显著高于股神经阻滞。若一次性给予较大量局部麻醉药,必须严密监控有无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征象。对于那些正接受抗凝治疗,或是阻滞后不久或连续留置导管期间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来说,腰大肌间隙阻滞后可出现严重的腹膜后血肿或肾包膜血肿。虽然尚需更多的研究支持,美国区域麻醉协会仍保守推荐,当患者接受预防血栓的治疗时,进行腰丛阻滞的麻醉管理须跟椎管内阻滞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