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高发年龄为20~50岁,患者性别间无明显差别。临床症状多变,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症状,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但同时具备上述全部症状者并不多见。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

1.高血压 为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二型,持续型亦可有阵发性加剧。

(l)阵发性高血压型:为本病所具有的特征性表现。由于大量的儿茶酚胺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使血管收缩,末梢阻力增加,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导致血压阵发性急骤升高,收缩压可达26.6kPa(200mmHg)以上,舒张压也明显升高,可达17~24kPa(130~180mmHg)(以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者更高一些)。发作时可伴有心悸、气短、胸部压抑、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量出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焦虑、恐惧感等,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或脑血管意外。发作缓解后患者极度疲劳、衰弱,可出现面部等皮肤潮红、全身发热、流涎、瞳孔缩小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并可有尿量增多。发作可由体位突然改变,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咳嗽及大小便等活动引发。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并不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

(2)持续性高血压型:有的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据报道,约90%的儿童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成人也有50%左右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如果持续性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加剧或由阵发性演变而来,则易于想到肾上腺髓质腺瘤的可能性,否则不易诊断,可多年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对持续性高血压患者有以下表现者,要考虑肾上腺髓质腺瘤的可能性:畏热、多汗、低热、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头痛、烦躁、焦虑、逐渐消瘦、站立时发生低血压,或血压波动大,可骤然降低。如上述情况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则更要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2.低血压、休克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作性低血压、休克等发现,这可能与肿瘤坏死,瘤内出血,使儿茶酚胺释放骤停,或发生严重心脏意外等有关。出现这种情况预后常较恶劣。

3.心脏表现 由于儿茶酚胺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出现局灶性心肌坏死,病理特点为心肌收缩带坏死,临床特点类似心肌梗死,这种改变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再灌注所引起的损害相类似,病变与过多的Ca2+进入细胞内有关,故不宜使用洋地黄治疗,过多的Ca2+进入心肌可诱发心室纤颤,导致突然死亡。1958年Szakas将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心肌病变称为儿茶酚胺心肌病,部分患者也可以表现为扩张性充血性心肌病。心肌本身也可发生嗜铬细胞瘤。

(二)代谢紊乱

1.基础代谢增高 儿茶酚胺促进垂体TSH及ACTH的分泌增加,使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导致基础代谢增高,但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摄碘率皆为正常。代谢亢进可引起发热。

2.糖代谢紊乱 儿茶酚胺刺激胰岛α-受体,使胰岛素分泌下降,作用于肝脏α、β受体及肌肉的β受体,使糖异生及糖原分解增加,周围组织利用糖减少,因而血糖升高或糖耐量下降及糖尿。

3.脂代谢紊乱 脂肪分解加速、血游离脂肪酸增高,加之基础代谢率增高、血糖升高,可引起消瘦。

4.电解质代谢紊乱 少数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可能与儿茶酚胺促使K+进入细胞内及促进肾素、醛固酮分泌有关。

(三)其他表现

1.消化系统 儿茶酚胺可松弛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蠕动减弱,故可引起便秘,有时甚为顽固。胃肠小动脉的严重收缩痉挛,可使胃肠黏膜缺血,长期作用可使胃肠壁内血管发生增殖性及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可造成肠坏死、出血、穿孔等症状。本病患者胆石症发生率较高,与儿茶酚胺使胆囊收缩减弱,Oddi括约肌张力增强,引起胆汁潴留有关。少数患者(约5%)在左或右侧中上腹部可触及肿块,个别肿块可很大,扪及时应注意有可能诱发高血压症群。嗜铬细胞癌亦可转移到肝,引起肝肿大。

2.泌尿系统 病程久,病情重者可发生肾功能减退。膀胱内肾上腺髓质腺瘤患者排尿时常引起高血压发作。

3.其他 儿童常因胫骨远端循环障碍感到踝关节痛,下肢动脉强烈收缩则可引起间歇性跛行。有些患者性交时突然高血压发作。神经系统常表现为脑出血、脑栓塞的症状,也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恐惧、极度焦虑等,高血压发作时,患者有濒死的恐惧感。